市民胡保凯20万字绘青岛版"清明上河图"(图)

2018-05-22 06:4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一个人对一座城的爱能有多深?45岁的地道青岛人胡保凯掂了下面前文稿的厚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万字。痴迷文学创作的他,历时一年时间、三易其稿,以百年李村大集、商圈、电商的发展为蓝本,勾勒出了一幅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作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上合峰会的礼物。“小说虽然写的是大集和商业,但体现出的是青岛所包含的诚信、助人、奉献、给予、包容等精神。”胡保凯说,他想以这部即将付梓的长篇小说,作为推介青岛的一个窗口和“名片”,让四海宾朋爱上这座城。

  上班族为青岛写“名片”

  家住李沧的胡保凯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上世纪90年代,还在济南读书的胡保凯就喜欢上了写作,从此对文字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初,胡保凯多是将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写成散文、诗歌,2007年开始才试探着创作小说。如今,他已创作了5部长篇小说、多部中短篇小说和剧本,这些作品在文学网站和论坛上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点赞,其中一部讲述食品安全的长篇小说《舌战》在2016年已出版发行。“我创作的这些文学作品多是来源于生活中,通过文学的手法进行再创作。”胡保凯举例说,他曾创作了一部27万字的长篇小说《套牢》,通过描写股民的创业历程和心路变化,以草根故事反映劳动人民的善良、重情重义,批判贪婪的同时也弘扬不忘初心。

  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得到了读者的喜爱,这给了胡保凯很大的自信。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青岛人,胡保凯一直想着为青岛写点什么。“所以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前,我就以熟悉的李村大集为蓝本构思了一部作品,想把它作为一份礼物献给美丽的青岛和善良的青岛市民,并把它作为青岛的一张‘名片’进行推介。”胡保凯说,有着百年历史的李村大集,在青岛市民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它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的飞升。“当年的李村大集解决了很多人的生计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集周边出现了商圈,商圈再次升级发展成电商。”在胡保凯看来,这种经济的转型正是青岛发展的一个缩影。

  历时一年写就20万字

  于是,在构思了一个多月后,胡保凯开始动笔创作《百年大集》这部长篇小说,前后历时近一年时间、多方走访采风、三易其稿,写就了20万字的文稿。“作品就要付梓出版了,但文稿还在不断完善中。”胡保凯介绍,这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李德信”从李村大集摆摊开始创业的故事,在商业转型过程中不断成长,由讨生活到发家致富,最终演变成为人民服务,思想境界有了质的升华。“在时间的纵轴上,这部小说是一部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人走向市场经济的创业历程;从横切面来看,则是李村大集、李沧商业乃至青岛经济在不同年代上演的‘清明上河图’。”胡保凯说,通过这幅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透过小说描写的大集和商业,从小说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是青岛人诚信助人、奉献给予、包容奉献和勇于创新等精神。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自己对李村大集发展转型的熟悉,胡保凯在创作过程中灵感不断涌现,“有时候晚上做梦都在构思,只要有了灵感,半夜也爬起来记录下来,生怕早上起床错过了。有时候从一大早开始写,一直写到半夜,连饭都忘了吃。”胡保凯说,此外他还在床头柜、衣服口袋、办公室等多处都放了笔记本和笔,方便自己随时记录迸发的灵感,就连出门散步、静坐时也手不离本。而当这部长篇小说初稿完成时,他随手的记录已经写满了六个厚厚的笔记本。

  作为礼物向宾朋推介青岛

  为了揣摩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角色形象和语言,验证小说中戏剧冲突的细节,胡保凯在创作期间仿佛变了一个人,“感觉自己变成了‘戏精’,经常自言自语,经常扮演其中的角色。”胡保凯笑着说,他还经常向热爱文化的朋友求助,有好的想法会第一时间向朋友们诉说并听取他们的建议。记者了解到,如果这部作品能顺利出版,很有可能是近年来青岛首部以李村大集为蓝本反映青岛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长篇小说,未来还有望拍成影视剧作品。而除了这部作品,今年胡保凯还在构思下一步的写作计划,“打算写一部关于新四世同堂的故事,通过讲述现今社会不同年代人物、长辈的思想变迁,来反映新时代的家族故事。”胡保凯说。

  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创作《百年大集》这部作品后,胡保凯坦言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充实和满足,对青岛的感情更深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幸福感也更充盈了。“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上合峰会也马上要在青岛举行,我想把这部作品作为一份礼物,作为推介青岛的一个窗口,让四海宾朋更加熟悉青岛,爱上这座城。”胡保凯说。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相约上合 风从海上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