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运校车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图/交运集团提供
如今提及交运集团(青岛)有限公司,很少再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个传统的道路运输企业。经过不断的转型升级,交运集团已形成了以大客运为核心,以交通旅游、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地产开发为优势,以保险中介、有形交易市场、医养健康等为潜力的综合交通产业生态圈;构建起了以“交运”企业品牌、“温馨巴士”公交客运品牌、“情满旅途”长途客运品牌为核心的品牌集群,品牌价值高达141.18亿元。成就来之不易。八年来的发展蝶变,集中体现了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康的经营理念和领导智慧。他追求完美、敢为人先的行事风格,也很好地诠释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企业家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一炮打响
31路公交车引发“鲶鱼效应” 从1978年刘永康进入交运集团开始,他已经在岛城的交通领域耕耘了40年,是一个把青春岁月奉献给交运、奉献给交通事业的“老兵”,见证并亲历了青岛交通事业的巨大发展。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刘永康对公共交通事业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至今都让人叹服。
纸巾、雨伞、垃圾桶、常备药、塑料袋,免费报纸……如今来青岛的国内外游客,看到青岛公交车上一应俱全的便民服务设施,不少人都由衷感叹青岛公共交通的人性化。但是,让时钟拨回到2000年,当时青岛的公交行业还是一潭死水,基本的出行服务甚至都难以保障。因此,市政府决定引入竞争机制,拿出6条公交线路的经营权公开招标,以此来推动青岛公交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沿着岛城前海一线运行的31路公交线,从此花落交运集团,并深深打上了“温馨巴士”的烙印。
时年,刘永康担任交运集团下属的原第一汽车运输公司的经理。31路开线伊始,刘永康就提出了“温馨巴士”这个品牌名称,并在31路线上落实让市民温馨出行的理念。当时的市民习惯听收音机,31路的22辆公交车上就配置了高质量的收音机,每天早上6:30播中央新闻,7点播青岛新闻,这一举措后来甚至影响了全国的公交行业。后来,31路公交车上还安装了纸巾盒,每天放四包纸巾供乘客使用。“一包纸巾进价9毛4,4包纸巾将近4块钱。”刘永康回忆说,当时有很多人对这笔开支不理解,但刘永康坚持认为,“不要心疼今天的1块钱,未来可能给我们带来100块钱的收益”。
再后来,车上还配备了雨伞套、清洁桶、医药箱、分类报纸……当年就拿下了6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1路公交线的温馨服务迅速在岛城走红,引发“鲶鱼效应”,引领着青岛的公交服务日益提升。在刘永康的引领下,交运集团将这份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的“匠心”逐步放大,竭尽所能为乘客提供人性化、便捷化的服务。现如今,交运温馨巴士的公交线路上,每辆车有20多项特色便民服务。
这些暖心的服务,成就了“温馨巴士”品牌,如今成为了享誉全国的中国驰名商标。而公共交通上这种贴心的便民服务理念,至今都还远不过时,国内其他城市的公交行业,甚至到现在才刚刚开始推行。
■敢为人先
“大鼻子”专业校车领跑全国 如果说31路公交线的创新还只能算是“老树开新花”的话,那么交运温馨校车则是刘永康在公共出行方面的创举。
从2011年9月22日起,青岛街头多了一道亮黄色的风景:10辆崭新的美式校车正式上路运营,开启了交运集团在专业校车服务领域的新版图。当时校车安全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痛点,但由于没有任何扶持政策,很多企业避之不及,想都不敢想。
“一个孩子身后有六个家长,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凭着对市场的敏锐把握,刘永康决定先试先行。在国家和青岛市都没有出台支持政策的情况下,交运自行出资采购,作为全国首批专业校车上路。从此,为中国的中小学生铺就了一条安全的上学路。“2011年,交运温馨校车公司成立之初,专业校车运营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交运温馨校车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业荣说,在不断探索的前进过程中,交运温馨校车公司开创了“政府主导、财政补贴、企业运营、部门监管”的“青岛模式”,受到国内校车同行的争相学习。如今,交运温馨校车已达2100多辆,开通专业校车线路4500余条,实现青岛七区三市校车全域覆盖,每天惠及15万余名学子上学路。
长期和公路交通运输打交道的刘永康,深知安全是校车发展的第一“红线”,在校车安全保障方面不惜血本,驾驶行为监控系统、道路行驶监控系统、360度全景监控系统及客流统计系统、胎温胎压检测系统、一键破玻逃生系统等安全设施一一配备,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这才有了平安运行2000余天,累计安全运送学生2亿人次的可喜成绩。
交运温馨校车还不断致力于推进国内校车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不断调整、修正校车驾驶员、随车照管员岗位服务流程,制定安全管理标准、运营管理标准和运行服务标准。六年多的时间,交运校车从行业的领跑者,变身为全国校车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谋定而动
定制公交线开启全国先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刘永康的推动下,交运集团在交通出行领域的创新,都开了全国的先河,在服务百姓出行,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的高铁和民航让长途客运市场日益萎缩,交运集团以往的主营收入下滑严重。重压之下,如何突围?刘永康带领着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交通旅游作为突破口,2010年开始,依托站场资源,交运集团确立了“5321”旅游集散发展战略,目前已启用14处旅游集散中心,开发了生态观光游、健康养生游、品质乡村游、学生研学游等个性化旅游产品。同时,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建立道路交通博物馆,通过开通串联景区、景点的个性定制与常规游览相结合的旅游线路,实现文化、旅游与交通的协同发展。
在服务城乡居民方面,刘永康致力于推动城乡公交的发展。2012年底,交运集团率先在即墨完成了全国首例县域全域的城乡公交全覆盖,并陆续在青岛各区市推广,使青岛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域覆盖的副省级城市,还积极承担完成贫困(偏远)村通公交市办实事任务,在青岛市的黄岛、即墨、胶州、平度、蓝谷等区域,累计实现近2700个村庄通上公交车。这为青岛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2013年,在深入研究市民出行需求的基础上,交运集团在全国开通了首条定制公交线,引发国内城市纷纷效仿,定制出行逐渐成为全国公共出行的新举措,甚至还写入了交通运输部制定的《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中。交运集团还不断丰富通勤公交、摆渡公交、观光公交、就医公交、学子公交、宿村公交等定制服务品种,让市民真正实现了“行有所乘,乘有优选”。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企业都面对“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巨大冲击,刘永康也深知此中蕴藏的机遇和挑战,在他的指导下,交运集团构建了涵盖“交运行”“交运单车”“运能融通”“交运快充”“叨叨巴士”“移动支付”等功能的“交运云”服务平台,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由专业综合交通企业自主研发并投入运营的道路交通互联网服务平台,让企业搭上了“互联网+”发展的快车。
■实干兴业
打造综合交通产业生态圈 “追求完美,永不止步”。这句话不仅是刘永康的座右铭,也是交运集团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企业精神。“当前,道路运输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才能激发活力、觅得生机。”刘永康说,只有根据国家每个阶段的战略发展,对行业保持清醒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把交运从传统的道路运输企业打造成综合性的交通产业生态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