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新作品展示青岛风采 献礼上合峰会

2018-05-23 06:4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一个人对一项事业的热爱能坚持多久?马小鸾的回答是半个世纪。从知青下乡的风光无限,到返乡回城的奔波劳碌,从低调走过半生的隐忍到晚年绽放光芒的优雅,马小鸾的一生与胶州秧歌相融相依。如今,作为青岛市胶州秧歌研究会副主席与青岛市胶州秧歌研究会主席曹刚勇一起创作了胶州秧歌《青青的岛儿我的家》,共同献礼上合峰会,向世人展示青岛文艺的风采。

  旧时芳华

  曾经出演“白毛女”


  马小鸾,1951年生于青岛。16岁就在青岛市纺织机械厂宣传队做后备力量,参与白毛女演出,出演白毛女喜儿。17岁作为知青被下放平度农村。

  转机发生在1968年的冬天,“当时市里来了一个知青慰问演出团,”马小鸾回忆,“当时为了看演出,我们需要步行25公里,到另一个乡镇,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就到马路中央拦车。”让马小鸾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车就是慰问演出团的车。当她刚上到大卡车上时,一声“白毛女”让她震惊不已,马小鸾说叫他的人就是当时机械厂宣传队的领导,没想到还能认得出她。就这样,马小鸾重返舞台,并且一跳成名。

  1969年马小鸾被调到高密文化馆,在高密马小鸾可谓家喻户晓。马小鸾说,在高密的3年,她参加过多次演出,“那时候可威风了。”

  然而,1972年知青返乡,马小鸾被分配到青岛功能玻璃厂做一名铲砂工人。在这里,没有人知道马小鸾的过去,她也不愿声张,就这样她在这里默默工作了25年直到退休。

  余生灿烂

  带胶州秧歌走出国门


  退休后的马小鸾专攻胶州秧歌,“就像生活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一样,”马小鸾说,退休后老伴和儿子儿媳都特别支持她的爱好。

  马小鸾说,胶州秧歌细腻灵动,每一个动作都要可以细分成许多细小的分动作。2006年,胶州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在这一年,马小鸾认识了她后半生的伯乐——原即墨文化馆馆长、青岛胶州秧歌研究会主席曹刚勇。

  曹刚勇在艺术上的造诣对马小鸾影响深远,也让她传播胶州秧歌的舞台越来越大。2007年他们的《胶东大嫚》登上CCTV-3;2012年受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邀请演出;2015年携《胶东大嫚》和《扇韵》赴新加坡;2016年携《胶东大嫚》赴韩国参加国际文化节……至此,马小鸾将胶州秧歌从青岛传到了全国,又带向了世界。

  现在,马小鸾是青岛老年大学胶州秧歌班的老师,目前学员300余人。胶州秧歌班班长张荣华说,以前他们都没有地方学胶州秧歌,现在马小鸾的课他们一节不落。

  献礼上合

  青青的岛儿我的家


  “胶州秧歌讲究美和魅,这在马小鸾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曹刚勇说,马小鸾身上有山东人特有的朴实的味道,并且她内秀的性格和灵动的气韵,能将戏曲的理解和人物的把握融合起来,最终达到身心的统一。教学相长也让马小鸾不断迸发出新的灵感,自从听说青岛要举办上合峰会,曹刚勇就和马小鸾一起着手创作一个代表青岛、能向世人展示青岛风采的秧歌舞蹈,《青青的岛儿我的家》应运而生。

  “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海鸥、海浪、海边人三者融合一体,”曹刚勇说,扇子的律动就像海浪起伏一样,手势的婉转就像海鸥轻快灵动的跳跃一般,而人作为主体,将三者融会贯通。

  “在传统胶州秧歌的基础上,眼神上扩大,呼吸上加强,摆脱单一的女人形象,”马小鸾说,这个作品更好地展现了胶州秧歌“腰插柳、眼带勾”的特点,通过撵扭拧抻韧等动作,将胶州秧歌细腻妩媚柔情的特点表现出来,展现了胶东女人舒展向上的气质。

  这次创作,马小鸾和曹刚勇将青岛百年建制主题曲的旋律稍加改动,形成符合秧歌柔情百转演出形式的曲目,将秧歌的灵动和宏大的主题相结合,“展现美丽的青岛,表达对家乡的爱的情愫,让世人感受我们的热情,献礼上合,希望青岛越来越好。”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相约上合 风从海上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