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泰城社区的垃圾分类实验:让厨余垃圾变肥料

2018-05-27 09:1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居民带着孩子将厨余肥料埋进农场菜地里。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付晓晓

  天泰城社区居民王永玲家里有一个“神器”,能“吃掉”厨余垃圾、吐出酵素和肥料。厨余垃圾堆肥是天泰城社区正在进行的一项垃圾分类实验。在几位社工的带领下,200多户居民参与其中,试图攻克家庭端,找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难题的一个破解之道。

  厨余堆肥制成酵素

  王永玲的神器叫做“波卡西桶”。将菜叶、果皮等餐前厨余垃圾切块,丢进桶内滤网的上层,撒上EM菌发酵粉,密封盖好,1个月左右,厨余垃圾上长出一层白毛,进入半腐熟状态,可用作肥料。上层物体发酵过程中渗出的水积蓄在滤网的下层,变成了酵素。在王永玲看来,小小波卡西桶的作用无异于“化腐朽为神奇”。

  “以前对厨余垃圾的处理非常头疼。我们家在一楼,尤其到了夏天,垃圾不及时扔容易招来蚊蝇和小虫。”王永玲说,波卡西桶密封之后不会散发臭味,产生的固体肥可以填埋进种花种菜的土壤里,更有用的是酵素,除了可以作为液体肥,还能用来清洁。“酵素能代替化学洗液,按比例兑水拖地、刷马桶、清理洗手池、灶台都很干净,我还用它擦水龙头,擦出来特别亮。”

  使用波卡西桶半年多,王永玲家里没有再买过洗洁精、洁厕灵等化学洗液。丈夫在小院子里种花,用酵素施肥,花长得格外好。如今全家人都养成了厨余堆肥的习惯,“连我孩子都知道,吃完水果打开桶盖,把果皮等放进去。”2017年11月,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始在城阳区天泰城社区推广波卡西堆肥法,作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一种尝试,王永玲是第一批参与者。

  “社区生活垃圾中超过一半是厨余垃圾。如果能将厨余垃圾从生活垃圾中分出来,进行堆肥等转化处理,就能同时做到垃圾干湿分离的基础分类和大幅减量。”你我创益社工中心负责人徐进介绍,家庭端是生活垃圾分类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经过研究比较国内外其他城市经验,他们发现,来源于日本的波卡西堆肥法是攻克垃圾分类家庭端的有效方法,便在天泰城社区尝试推广。“我们与有意向的居民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免费提供波卡西桶和EM菌发酵粉,也教给大家使用方法。”徐进说,目前已有200多户居民参与厨余垃圾堆肥。

  农场用上“垃圾肥”

  参与厨余垃圾堆肥的居民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产生了:一般家庭通常只能用得上酵素,固体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一时难倒徐进和其他几位社工,因为社区目前的垃圾清运系统尚处于混装混运状态,并没有专门的空间和渠道来容纳和处理厨余垃圾。

  社区居民陈硕想到了一个方案,让大家把固体肥带到她正在运营的“鸡妈妈”农场。陈硕去年11月份初次接触酵素,在自己的农场就地取材,做了两大桶西红柿酵素。“我们农场基本都用有机肥料,把产出过剩的西红柿做成酵素,是很好的液体肥。”据陈硕介绍,在农场里,酵素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喷洒在菜地土壤上做液面肥;二是清洁鸡、猪等牲畜棚舍,起到杀菌、除味的作用;三是掺进饲料喂给牲畜吃。“这样喂出来的鸡、猪都长得特别好,皮毛光亮,抵抗力也强。”

  看到酵素的效果,陈硕决定再做10桶,却没有足够的材料可用,社区居民厨余堆肥产生的固体肥正愁无处安放,双方一对接,各自的问题都解决了。今年3月以来,陈硕的农场已经从天泰城社区接收了好几批厨余肥料,每批三四十斤。

  一个波卡西桶的厨余可以换取农场的两斤有机蔬菜,陈硕以此回馈社区居民,“厨余换蔬菜”的方式也激发了更多居民的参与热情。除此之外,你我创益社工中心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到农场参与户外实践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亲手将厨余肥料埋进菜地。

  “这些厨余垃圾原本是我们饮食的末端,把它变成有机肥料,用它来滋养土壤,长出更加绿色、安全的植物被我们食用,相当于经过一个循环回到了饮食的起点。”徐进说,“组织户外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亲眼看到辛辛苦苦把垃圾分类、发酵究竟会给我们的环境、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更多人去做这件事、长期做下去,我们就能建立起一个垃圾减量、资源循环、有机种植、健康食育的循环,成为整个自然循环当中的一部分。”

  “垃圾堆”上造花园

  在EM菌发酵粉的作用下,厨余垃圾经过1个月到3个月的发酵达到半腐熟状态,经过6个月到1年的发酵则能达到腐熟状态。“就像你走进大森林在树底下抓起一把黑土,完全发酵的厨余垃圾最终归宿是土壤,变成有营养无异味的腐殖土。”马弋丁是你我创益社工中心的另一位负责人,每当他向社区居民讲起厨余垃圾的发酵原理,总是引来居民,尤其是孩子们的惊叹。垃圾变土壤,这是他们意想不到的一种转化。

  天泰城社区内有一小块特殊的菜地,厚厚的厨余垃圾做底肥,上面再铺上土壤,几个月时间,逐渐腐熟的厨余垃圾为土壤提供了丰富养料,种下去的韭菜、莴苣、油菜种子都冒了苗。这块只有几平方米大小的菜地成为居民们悉心呵护的对象,一位居民自告奋勇要为它搭一个竹木架子,还有一位被大家称为“种花奶奶”的种植能手每天都来为它浇水、松土。

  以此为经验,社工与居民正在进行另一项实践,将社区内一块面积20多平方米的近乎荒芜的草地辟为堆肥区,用于填埋、继续发酵居民初步发酵过的半腐熟厨余垃圾,待时机成熟种上花草、蔬果,打造一个社区花园。同时,也鼓励居民在自家阳台种植有机农园。

  按照初步规划,这个花园里的植物将由居民自行选种、打造、认领、维护。马弋丁认为,“我们请园林绿化公司或许可以在几天内就打造一个很漂亮的花园,居民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还可能出现不够美观、花花草草都死掉了等情况。但花园不过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居民参与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里让居民看到垃圾如何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

  ▇幕后 从参与到主导,居民的热情这样被调动

  200多户居民的参与和实践证明,天泰城社区的垃圾分类实验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效果。然而对于居民人数过万的社区来说,200户这个数字显然还不能令人满意。“一开始非常缓慢,今年3月份以来才有了明显进展。只靠我们几个社工的力量是不行的,居民们自己口耳相传的力量比我们大得多。”马弋丁说,已经参与进来的居民当中很多成为了志愿者,现身说法向身边人传播厨余堆肥的好处,还有居民主动录制了教学视频,或者亲自上门向其他居民教授堆肥方法。“他们真是苦口婆心地在拉人,效率超过我们。”马弋丁说。

  在马弋丁看来,从不参与到参与,从参与到主导,社区居民已经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正契合你我创益社工中心的设想。“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不是搞几场活动、搞几次宣讲就完事了。我们几位社工在社区里扎根一年多了,身体力行的同时,也每天与大家面对面交流,建立信任,慢慢地把我们要推的事变成居民自己要做的事。”

  作为天泰基金的扶持项目,你我创益社工中心的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天泰城的社区文化营造,垃圾分类、环境改善是其中一个方面。“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外部刺激很难维持长期运转。”马弋丁和其他几位社工调整思路,把垃圾分类、厨余堆肥放到社区营造这个长线规划中展开。“我们通过农场堆肥、种植社区花园这些活动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把个人的事变成集体的事。没有社区整体氛围,光靠个体单打独斗来做垃圾分类是很难持续的。”

  更让社工们感到欣慰的是,有环卫公司向他们表达了合作意向,在家庭端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愿意配合社区做好后续的垃圾分类清运处理。从家庭端到社区端的垃圾分类链条一旦打通,社区环境将迎来质的改变。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