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峰会新闻中心咨询台,志愿者准备好了迎接各国媒体记者。
新闻中心公共工作区配备了众多台式电脑。
位于东海路上的峰会新闻中心全景图。新华社发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孙丰欣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达(署名除外)
6月6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新闻中心将正式启用。5日,半岛记者提前来到这里体验发现,新闻中心的场馆配置和工作环境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在配置应用方面的科技范儿十足。记者采访发现,不少高科技产品在新闻中心的服务上得到了巧妙的应用,比如,增添了趣味景观的仿生机器鱼,能送水到跟前的送货机器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临时储物柜,即便5000人同时在线也能达到人均8兆网速的通信保障……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可为三千名注册记者提供服务 据悉,目前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已经进行多次全要素演练,包括取证中心、新闻中心咨询台、公共工作区、媒体集结区、新闻发布厅等14个功能区参加了演练。经过演练检验,新闻中心已经具备正式运行条件。根据统一安排,新闻中心6月6日正式开放,为来青采访的境内外媒体注册记者服务。
新闻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作为新闻中心主场馆,媒体工作区域可使用面积为10500平方米,可为3000名注册记者提供完善服务;场馆运行保障区域可使用面积为4600平方米,可供保障团队轮流值守办公。新闻中心场外区域还设置有卫星车、电力和通信应急保障等车辆停放区。根据运行需要,新闻中心共设立取证中心、咨询台、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厅、会议采访、通信保障等29个工作小组,职能涵盖媒体接待、采访、通信、交通、医疗、安全等全方位保障。
新闻中心场馆一层、二层和场馆外侧分别设置了14个功能区域,场馆内无缝覆盖高速网络。一层主要设置了综合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媒体专用工作区、采访区、MCR运行区、演播室、静思室、茶歇区、媒体集结区、公共服务区等功能区域。二层主要设置了大、中、小三个新闻发布厅、媒体专用工作区和采访室。结合新闻中心建筑特点,在楼顶观景平台设置新闻现场报道单边点和室外茶歇区,这也是新闻中心区别于以往高端峰会的新特色。
隔断按需定制,突出节俭环保 本着节俭办会的原则,新闻中心没有新建场馆,是在海尔全球创新模式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根据运行需要,经过一系列规划设计改造提升而成。为完整保持场馆建筑特色,设计施工团队打破常规,放弃以往使用的传统搭建形式,选择可快速拆卸、循环使用的灵通环保隔断搭建场馆内部各功能区域,所有隔断均按场馆需求定制生产,在车间完成精密加工,到现场快速拼装,不产生任何灰尘、有毒有害气体及废弃物等。隔断系统采用精密数控加工及一体锁扣技术,可快速拆卸,重复循环使用,有效降低了搭建成本。场馆空调循环水系统则使用中水,以节约水资源。
在科技与创新方面,新闻中心通信建设按照百兆桌面、千兆汇聚、万兆上联的网络设计,应用大数据、智能化科技管控系统确保有线、无线网络安全、稳定、高速。广电设备、信号源均采用双备份,故障发生时可瞬间切换至备份设备。新闻中心除使用机器人提供服务外,还特别设置安排了六大休闲区,包括剪纸、剪影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亮相。
■探访 5000人同时在线 网速也“杠杠的” 在新闻中心一楼的媒体公共工作区,偌大的空间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3米×17米的高清全彩LED大屏及若干液晶信息屏,峰会启幕后,这些信息屏将即时播放公共信号画面及各类信息和通知。同时,公共工作区里还设置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工位,半岛记者了解到,现场共设有600个工位供媒体记者免费使用,其中200个工位配有台式电脑,这些电脑分别设置了中、英、俄三种语言系统。
记者采访了解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新闻中心将会有3000-5000人同时网络在线,如何保证通信网络的通畅?对此,通信保障组副组长宋文胜告诉记者,他们在网络保障和设备保障方面都做了充分准备,一方面建立了覆盖新闻中心全馆的专网WIFI,另一方面配备了4个万兆的专网带宽,“这样的带宽意味着,即便新闻中心峰值时会有5000人在线的网络需求,平均下来每个人最低可达到的网速也有8兆。”宋文胜说,此外,他们还采用了具有智能天线功能的先进专用接入设备,针对新闻中心场馆的热点区域,智能天线会自动调整发射功率和带宽,如果发现某一个区域用户集中,会自动优先配置网络。
同时,结合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理念,当夜间新闻中心用户减少的时候,智能天线也会自动降低发射功率,减少能耗和功耗。“我们对电视直播信号传输质量要求高的需求,还采用了专用的传输设备,两种设备互为备份,有4-5个路由并联保证传送安全,不发生任何的质量损耗。”宋文胜说,在新闻中心正式开放前,他们一方面对新闻中心的专网进行了2-3次的全压力测试,检验是否能满足5000人同时在线的网络需求。并通过全压力测试的结果,结合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网络智能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