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的故事|魏本欣:年过六旬再创业带乡亲致富

2018-06-06 10:03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魏本欣(左)正在与榛子苗圃管理员探讨榛子苗生长情况。



  诸城市魏本欣让山石秃岭变成“绿色银行”——

  为带乡亲共致富年过六旬再创业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 鹏

  诸城市皇华镇康岭上,1.2万亩榛子树郁郁葱葱,栽植三年的榛子树有成人高,明年将陆续进入盛果期。

  胡沟村76岁的穆科和是榛子园里的兼职工人,身子依然结实。他告诉记者:“榛子好采,到成熟时大力晃几下树,果子哗啦哗啦就落下来了,捡拾一天能赚百八十元,比种地收入高多了。”

  可谁能想得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康岭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满地跑。”

  如今这巨大变化,村里的老少爷们说,这都是魏本欣的功劳。

  今年63岁的魏本欣,三年前从一手创办的铸造企业退了休。这家铸造企业员工近千人,年收入7亿元。

  老魏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干过民办教师、片区总支文书。农村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后,老魏在自己承包的3亩责任田里搞起了平菇食用菌种植。1999年,他在皇华北面荒凉的清凉山上,搭了个90平方米的小棚子,办了个铸造小作坊……一步一个台阶,他依靠奋斗把事业渐渐做大。

  3年前,老魏从铸造企业退了休,但他心里放不下皇华镇康岭上的父老乡亲。

  退休之后再创业,老魏毅然决定,流转5000亩山石地,让山石秃岭变个模样,带领乡亲们致富。

  老魏看好榛子,他栽上了耐旱耐地薄的榛子苗。

  然而,刚栽榛子,正逢诸城3年持续干旱。怎么办?

  老魏租用大小几十台车辆从镇里拉水上山抗旱保苗。两个多月连轴转,早出晚归,一天徒步5公里以上,嘴上起了口疮,脚趾得了甲沟炎,最后累得成了“铁拐魏”,走路一瘸一拐,脸黑得赛过包公。最终,种植的榛子90%以上成活。

  为彻底改变山上用水和周边村民浇地问题,老魏投资600多万元,在园区黄殿沟和胡沟村东沟分别修建2个水库。为了浇灌、采摘、运输和村民出行,他又四处筹钱投资400多万元,购买大型水泵六台,依山岭走势,架浇灌主管道2000多米,支管道3000多米,引水上山安装微喷滴管十几万米。“附近农户只要接上水管,打开水阀就可以出水浇地,惠及方圆千亩山地。”老魏说。

  诸城市共好榛子专业种植合作社是老魏牵头成立的,他希望康岭周边的老乡能跟他“共好”。“我想让周边村民都加入合作社,我负责整修山地,村民可免费领取榛子苗栽种。”老魏承诺全部收购村民种植的榛子,对于那些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民,老魏鼓励他们以土地入股。如今,康岭周边,老魏带动4000多亩田地栽植大榛子。

  老魏还从意大利引进一套榛子加工设备,榛子粉、油、酱等系列产品成为城市白领的新选择。加上新进的榛子乳设备,联合打造出一条智能化榛品高端生产线。老魏想借此打造一个“榛时代”,“这个市场,仅在中国就有几十亿元的规模。”

  流转土地的村民,部分安置在园区当工人,像皇华镇胡沟村贫困户张乐善,每年就有26000多元的工资收入。

  如今,老魏的榛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经成型,采用“优质种苗繁育+榛子收购+深加工研发+仓储物流+线上线下销售”的融合模式,让荒山秃岭变成“绿色银行”。

  关注产业扶贫的诸城市委副书记孙吉海时常问起公司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模式、农户入股等问题,他认为山岭栽植榛子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起到很好的作用,“老魏的榛子园让荒山变工厂,农民变工人,让农民脱贫不返贫。”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奋斗者 创业 致富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