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记者称赞循环班车服务到位。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6月7日,越来越多的中外媒体记者入驻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为确保境内外媒体记者能够传递好峰会声音,新闻中心不仅为媒体记者推荐了合适的酒店,6月6日~11日期间,还开通了新闻中心到媒体入住酒店间的循环班车,每15分钟一班。半岛记者当天在峰会新闻中心采访获悉,循环班车由交运集团负责运行,共计5名调度人员在现场协调调度,为保证班车运行有序、服务到位,调度员每天要步行20公里左右。
运行期间基本是“连轴转” 据交运集团客运部负责人魏成介绍,作为此次峰会的主要交通运输保障企业之一,从4月份开始,根据峰会用车需求,交运集团就陆续投入了大巴车、中巴车、乘用车、商务车、网约车、出租车、道路施救车、后勤保障车等车辆,大部分为纯电动车、LNG新能源车,并抽调人员负责车辆的驾驶、调度、道路救援、后勤保障等。其中,负责接送媒体记者的大巴车,分别用于接送记者抵离、开通循环班车,确保近3000名中外记者出行便利。
“循环班车每天的运行时间较长,发车频次比较高。”魏成说,按照要求,6月6日~8日,循环班车每天要从7:30运行至22:00,9日~10日,从5:00~24:00,凌晨1时还要加开一班,期间,每条线路都要确保每15分钟开行一班,这就要靠现场调度人员来回协调,随时掌握每辆车的所在位置和在路上的运行状况,一旦遇到堵车或者临时交通管制,现场调度人员就得想方设法确保班车能正常发车。
9条循环班车线路,现场共计安排了包括董月强在内的5名调度人员,在运行期间,他们基本上是“连轴转”。
精准调度像是抛球杂技 “从来没想过我能参与保障这么重要的会议,到现在还很激动。”董月强说,他2001年进入交运集团工作,虽然一直在从事客运工作,但都不是调度岗位。两个月前,他刚刚被调到客运部担任总调度,就遇上了峰会交通保障这一重大任务,然后就马不停蹄地协调车辆、人员、安全等环节,最终保障了在峰会之前达到要求。
“虽然事先经过了多次演练,也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到实际运行时才知道,要想把交通服务做好做精,就必须得付出更多的努力。”董月强说,6日上岗第一天,虽然新闻中心为他们配备了对讲机,方便他们跟酒店现场的调度员联络,但各种协调电话还是拨打了100多个,大到应急车辆的调集,小到驾驶员的仪容仪表,都要一一确认。通常是这边对讲机在说着话,那边手机又响了,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避免让记者在室外风吹日晒,发车点的10个车位上,要确保随时都有车辆,这样记者就可以在车上等候。但发车点的场地有限,仅能停下10辆大巴车,调度员往往要算准时间,协调车辆按时进出新闻中心。“看过抛球杂技没?我们在现场调度就跟这个差不多。”董月强说,在媒体记者出行比较集体的时段,要做到精准调度更是难上加难。好在经过6月6日一天的磨合,再加上事先的演练起到了作用,整体上忙而不乱,让他们倍感欣慰。
外媒记者点赞班车服务 调度员往往要在停车点来回走动,不足50米远的双向车道上,一天下来要来回走无数趟。“昨天晚上结束时,看了一下计步器,正好走了两万八千步。”董月强说,考虑到接下来的几天班车运行时间较长,平均下来,每天都要来回走3万多步,相当于步行了20公里左右。但是,每当看到媒体记者下车走向新闻中心时,他们就自豪满满,觉得为上合峰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付出得到媒体记者的一致好评。7日下午,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记者,因这两天频繁从威斯汀酒店和新闻中心之间乘车往返,对班车的卫生状况、驾驶人员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十分满意,拉着循环班车的驾驶员合影并竖起了大拇指。《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卡斯巴申·安德烈,也对循环班车的准时赞叹不已。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
相约上合 风从海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