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
6月30日,由青岛出版集团、德才集团主办的“书写经典——李建军书法展”在青岛城市艺术馆开幕。李建军出生于青岛,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李建军篆书论语》《李建军篆书道德经》《李建军篆书心经金刚经》《李建军篆书中国美文》《李建军篆书中国古典名句》《李建军篆书君子之风》等。此次展览是李建军的第一次个展,共展出篆书作品近50幅。在展览前夕,李建军在青岛城市艺术馆接受了半岛记者的专访。
书画因子融入血液 “小时候生活在李村,可以说,我是喝着李村河的水长大的,这就是我的家乡,所以我把人生第一个书法展放在青岛,也是给生我养我这块土地的父老乡亲一个汇报。”李建军虽是荣成人,但他出生在青岛,对青岛有着更深的感情。
李建军自幼酷爱书法绘画,“从记事起就开始在墙上写写画画,从小看到画和字,就有亲切感,家里的日历牌都是我来写。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把自己的字和画印成书、或者能挂到墙上让大家来品鉴。”从小学、中学到下乡,办宣传栏,抄黑板报,是他的强项,学业之余他一直坚持写写画画,兴趣不减,参加工作后,每天忙忙碌碌,但还是忙里偷闲不忍割舍,书画因子已经融在他的血液里。
山东书协副主席、书法家于明诠曾在《平实其表 仁厚其里——李建军书法简评》一文中提到李建军小时候的绘画,“某次说起孩提时代画在老宅玻璃镜子上的图画,四十年后竟还能神奇地保存下来,于是专门回到老家拍下照片留存起来,还发在微信上给朋友们传看,兴奋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在这幅画里,李建军从中看到了自我内心的一种真实,在一切的一切经历之后,重新又找回了少年时代那纯真的精神和灵魂的家园。
“下乡的时候刻过钢板,编过识字课本,后来上大学、工作,曾做过大学老师,只要没有课,就是写书法、画画”。李建军透露,“三十多年前曾为一本书《榜样的力量》设计封面,这是我第一次有作品印刷成书。”
临池不辍专攻金文篆书 因为有了这份对书画的念想和痴迷,李建军从欣赏、临习到迷上书法,被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他对传统文化经典情有独钟,并持之以恒进行精深研究。了解李建军的朋友都知道,工作之余他心无旁骛地专攻金文大篆书法,遍临商周鼎彝金文,旁参清代名家篆书,读《说文》,查资料,把一部《金文大字典》从头到尾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众所周知,篆书是种古老的文字,不要说写,就是认识也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学习篆书需要坚实的古文字基础和博采众长的艺术境界。古人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李建军从识篆、择篆、做学问入手,寻觅所有能找到的篆书名帖资料,《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秦峄山碑》……这些铭文、石刻成了他临习篆书的范本,他不仅对这些传统典籍烂熟于胸且深谙其中精义、要义,于此书写之下,必能彰显其所选典籍之精神内涵。李建军还拜访篆书名家和研究古文字的专家,学习篆书知识。有时为了一个字的出处,他查遍不同辞书字典。
谈到几十年练习书法的心得,李建军说,“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一是梦想,就是要有这方面的兴趣;二是坚持,就是要有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书法是“写”出来的,没有十分的功夫难得十分的收获。为了练习书法,李建军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濡墨挥毫临池不辍,无论严冬酷暑,天天如此,称得上“墨磨千锭笔秃万管”。
和其他书画家不同,李建军没有专门拜过老师学习,“但我有两个‘老师’,一是古人的碑帖,二是众多书画界的好友。如果说我在书法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的话,和这两位‘老师’分不开。”
两月书写25米长卷 李建军坦言,书法写作的过程很枯燥也很磨炼人,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有过瓶颈期,“越学越练就越感到苦恼,怎么写了这么久还没有进步?特别有挫败感。”很多人可能会在备受磨炼的时期放弃了,每每遇到瓶颈期,李建军都选择坚持,“沉浸在自己钟爱的中国文化经典名篇、名句中,清晨早起床练一个小时,中午挤一个小时,遇到节假日会在书案前一写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将练就的中正圆融的篆书书法,用以表现他所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创作出了具有恢弘气象的作品。
此次展览是李建军的第一次个展,共展出篆书作品近50幅。在当天展出的作品中,长达25.6米的《金刚经》(长卷)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青岛城市艺术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李建军书写这部作品“写了两个月”,可谓呕心沥血才成就巨作。
展览名为“书写经典”,之所以选择《论语》《道德经》《金刚经》诸经典,也可看得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越来越走向深入,回归本质。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书协创作委员会主任孟鸿声认为,这是李建军的“一种蓦然领悟,以求‘杂念去除,趋向崇高’,也是他独特眼光和非凡的观察力的凝合。”
都说“字如其人”,正如他的作品一样,李建军做人敦厚真诚,一派君子之风,做事、做学问,严谨认真,光明磊落。李建军不仅汲取古人篆书的各种营养,还进行合理创新,把自己的个人学养、才情的观照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自己厚重古朴的篆书风格。正如齐鲁晚报总编辑、著名文学评论家支英琦在序言中评价:“他强调篆书的写意性,笔随意到,字结神完,实象空灵,古拙灵动,透出浓郁的书卷气和文人气”。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