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30日上午发布了2018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根据指数,中国城市消费者信心十足,其中,上海、济南、沈阳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名列前三。
该指数由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得出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
其中,主观满意度指数包括消费者信心、教育质量、健康水平、医疗服务等4个分指数。调查显示,2018年,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济南、沈阳、长沙、南昌、贵阳、南宁、合肥、青岛、广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郎丽华说:“全国35个城市,所有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都大于100,其中上海122.8,为最高;最差的104.44,平均值115.48。表明中国的消费者对当前和未来的个人收入、收入预期、经济形势还是充满着信心。”
而中国35个城市居民的教育质量、健康、医疗服务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均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
数据显示,2018年,35个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平均值为54.85,略低于2017年的54.98,近三年总体保持稳定。与2017年相比,生活水平继续上升,但生活成本也在提高,人力资本、社会保障、生活感受客观分指数基本持平。2018年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总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北京、杭州、南京、深圳、昆明、广州、西安、武汉、上海、贵阳。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生活质量指数基本保持平稳,居民获得感强。但是,地区和城市间的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距。郎丽华说:“第一,主观满意度调查显示我们城市居民有较强的获得感。第二,客观(社会经济)指数的分析表明,35个城市生活质量基本保持平衡,但不足的地方就是生活成本大幅度上升。生活成本大幅度上升,可是居民又有较强的获得感,也反映了主观满意度和客观指数之间的一个反差。另外,还存在着城市和地区之间较大的生活质量的差距,生活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住房市场的不确定预期,这些可以看成是当前主要面临的挑战。”
郎丽华认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转自:大众网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