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爱代代传承 遗体捐献总数已达785例

2018-07-05 07:1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军

  小九月捐献器官救人的故事,是近些年来青岛捐献者中的一个让人深受感动的故事,同时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做出“成为捐献志愿者”的选择。当人们把目光回望,就会发现,这种大爱精神在青岛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传统。从1982年沈福彭教授捐献遗体,到如今在国内器官捐献移植界响亮的“青岛模式”,每年数以百计的捐献者,让这种大爱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青岛“大爱精神”源远流长

  青岛的遗体器官捐献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现在捐献者、捐献志愿者数量的迅速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爱精神”在青岛有着的深厚积淀。

  说到遗体捐献,就有一段不得不提、让人难忘的“君子之约”。著名人体解剖学专家、原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教授,和他的好友、著名物理学家束星北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曾约定,两人去世后将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和教学。

  1982年2月9日,沈福彭教授去世,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骼经过处理制成了骨架标本,摆设在几十年前他亲手创建的解剖标本室内,他的脏器保存下来“以供研讨”。“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做到鞠躬尽瘁,死后亦能死而不已。我已与家人商定,将遗体奉献给我亲手一点一滴创建起来的教研室……如能做成标本,串成骨架,我便能在我所倾心的岗位上继续站岗了……”,他在遗嘱中写道。沈福彭教授是我国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第一人。

  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教授去世,他的遗体也捐献给了当时的青岛医学院。两位教授开创了青岛遗体志愿捐献的先河,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此后,青岛的遗体自愿捐献开始逐渐升高,上世纪80年代每年捐献者有10例左右,上世纪90年代每年有20例左右,2000年开始慢慢增多,2016年达到70多例。目前,青岛遗体捐献总数达到了785例。

  为捐献者设立缅怀日

  捐献者离去,将大爱撒向人间,而为了纪念捐献者,近些年来,青岛各界也在做着各种工作,让捐献者永远被铭记。

  2004年4月,全国首个为纪念志愿捐献遗体者的“奉献林”在青岛福宁园公墓设立,遗体捐献者的骨灰或遗物被安葬于此。福宁园无偿划出1500平方米作为“奉献林”用地,并承担了全部建设工程。  

  2014年4月,青岛福宁园捐赠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电子墓园”正式启用,青岛是继上海之后第二家引进了电子触摸屏“墓碑”,也是北方第一家为遗体捐献者提供电子墓碑方式祭奠的城市。“电子墓园”价格约8万元,捐献者的资料需要由德国制造厂商录入,它具有独特的防水设计,就算下大雨也能正常使用。

  每年清明节前,捐献者的资料都会更新在“电子墓园”上,捐献者亲人、前来瞻仰捐献者的市民,可以通过触摸屏看到捐献者生前的资料,并在上面写下寄语表达哀思。这为捐遗市民家属增加了一个缅怀亲人的文明祭奠方式。

  从2016年开始,青岛市把每年的3月30日确定为全市红十字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日。每年这一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青大附院和解放军401医院的医护人员、捐献者家属、受捐者代表以及中学生们,会集聚在奉献林。向捐献者献花、鞠躬,颂祈福语,表达敬意和哀思。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缅怀日,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器官捐献的“青岛模式”

  在青岛,有两家医院可以做器官移植,分别是解放军第401医院和青大附院。2014年,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成立,青岛市有了国内一流的OPO中心(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团队。青岛市民的大爱精神,OPO中心以过硬的技术建立起全链条的规范标准,捐献者的逐年增加,被国内器官捐献移植界称为“青岛模式”。在“青岛模式”中,捐献的器官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所谓“青岛模式”,是在器官捐献移植工作过程中,按照国家要求,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在市红十字会的宣传、推动和监督下,将潜在捐献者都转到OPO中心进行规范化的死亡判定、器官捐献和利用,建立完整的成体系平台,整个过程录音、录像,完善档案资料,做到每个环节可追溯,并且还要有完善的移植后患者随访档案。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如果希望成为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可到各区市红十字会登记,或拨打青岛市红十字会电话80790667咨询。另外,市红十字会还开通了网上自助登记方式,市民在征得直系亲属同意后,可以直接登录“市红十字会网站”,下载申请表自行填写。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九月天使 大爱留人间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