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就能赚大钱? P2P平台水太深投资者需谨慎

2018-07-26 13:1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记者 景毅

  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P2P平台诞生至今,P2P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11载,随着市场环境、监管举措的改变,业内对这一新兴产业的态度也经历了追捧——撇清——回归的一个轮回。在青岛,也有这样的P2P企业及创业者。从率先下海尝鲜,到初有所成,从经历野蛮生长,再到遭遇危机,他们如过山车般的发展路径,生动诠释着这一充满争议的行业的合规之路。

  躺着就能赚大钱的时代

  2012年前的互联网金融像是海面的一座小小的冰山,海上才露一隅,海底却已冰体连绵。2007年,中国第一家P2P拍拍贷成立,定位纯信息中介,之后红岭创投、人人贷、微贷网等企业纷纷成立,P2P行业逐渐被一些创业者看中,出现了一批试水者。

  2009年,青岛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个有别于金融理财产品的项目,用户只需在互联网上完成几步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购买到回报率远高于银行的理财产品。这个名叫××贷的平台是青岛市也是山东省第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

  “很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外地的P2P业务,自己的视野一下被打开了,心里惊叹原来场外资本还可以这样运作。”平台创始人周先生告诉半岛记者,他当年和朋友考察了全国几乎所有的正规P2P平台,最终决定参与到这场“淘金”大战中。

  彼时,互联网金融、P2P概念还没有正式提出,这些平台的形象还未光明正大亮相,业务推广更多的是靠人脉及用户的口口相传。

  直到2012年4月的一次活动上,“中国互联网金融之父”、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将这座冰川赋予一个新的定义并暴露在阳光之下。同年,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推出P2P网贷业务,此后大批平台踊跃上线,互联网金融迈向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早在2011年就参与平台投资的岛城市民李先生向半岛记者回忆,当时是朋友介绍这个平台,自己手上正好有一笔银行到期的资金,于是小心翼翼地在里面投了5万,买了一个三月期的中短期。“当时真是提心吊胆,生怕这5万打了水漂,但是看别人拿到高息回报心里也痒痒。”李先生说。三个多月后,李先生如期拿到利息1800多元,换算成年利息的话有14%多,而当时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5%。

  2013年,互联网金融迎来发展元年,被视为互联网理财启蒙的余额宝问世,随后微信支付、百度理财等相继诞生。以宝类理财为起点,以P2P为代表的等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迎来跨越式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火热。

  在2014年,互联网金融首次登上了政府工作报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说法证明了,政府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一时之间,P2P平台遍地开花,成为时代热词。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12月,网贷累计平台数量为1323家,截至2015年12月,网贷累计平台数量达到5359家,短短两年时间多出了4000多家平台。

  周先生的平台也伴着时代红利飞速发展,最高峰时,平台年业务额高达3亿元,排名山东省第一,在全国P2P公司排行中位列二十多名,属于头部平台行列。

  “我们当时找来专业团队自己研发投资及风险控制系统,这个投资在后期证实还是很正确的,起码我们不会受制于人。”周先生说。而当时多数中小P2P公司普遍做法是直接购买一套第三方软件,这样尽管控制了成本,但却难以真正实现风险控制,而且存在用户资金信息泄露的风险。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官司 创业 P2P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