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院长刘锋在给高中生们介绍护老院情况
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又不可避免地跟它碰面;人老了以后 ,生活是一种什么状态?什么是临终关怀?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带着思考,冒着酷暑 ,在刚刚过去的上个周末 ,来自青岛博格思加州学校的四名高中生走进了位于广昌路6号的青岛市北红十字护老院(原青岛市四方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
“总是希望能做些什么” “其实,关注这个话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负责组织这次活动的高中生崔译夫说,他和小伙伴们从网上搜集了很多跟老年护理和养老事业发展有关的资料后,觉得有必要真正走到老人身边 ,近距离了解他们的生活,并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四个人一拍即合,通过多个渠道联络到了青岛市北红十字护老院。这是一家临终关怀照护机构,孩子们提前联系院方并于7月29日来到了老年护理院。市北红十字护老院坐落于居民生活区,占地不大,只有四层楼,主要承担“临终关怀”的老年护理工作。
来这里工作的人,都有奉献精神 市北红十字护老院副院长刘锋用近三个小时带着高中生们边走边看,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原来,刘锋是90后,也是护理院里最年轻的职工,他在北京学的社工专业,刘锋实习时主要做民政行业相关培训,培训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各大福利机构、护理院、养老院的院长或业务骨干,他也曾经有机会到事业单位工作,但是,在一次培训会上,刘锋跟市北红十字护老院的负责人谭美青院长有了深入交流,受到谭院长影响和感召,刘锋决定来青岛为老年护理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这里工作的人都不是为了钱,这意味着责任、牺牲和担当。”刘锋告诉大家,“社会上有很多有爱心的人到这里来做志愿者,比如说北大荒人就专门成立了志愿服务队,每个周一到周五,都有四到五个员工到我们这里来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被医院“判死刑”的老人,已在这里住了九年 刘锋介绍说,有很多失能失智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很多难题,“有的老人大小便失禁,子女照顾不了,还有的老人已经被医院判了死刑,只有半年或者几个月的时间了,还有的插着管子、带着寿衣就被送来了……”刘锋介绍,护老院有重度残疾人托养区、临终关怀区、失能老人慢病管理区、失智专区等,他认真、详细地给孩子们介绍,人生的最后阶段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带给家庭和子女的难题。刘锋说,有个老人来的时候已经被医院判了死刑,但住进来以后身体状况却一天一天稳定下来,“到现在,这个老人在这里已经住了9年了,状态还是挺好”,大家就专门有意识地留意了这个老人,当大家看到103岁的她头发是黑色时 ,都感觉既意外又惊喜,不禁感慨:“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命确实会创造奇迹。”
刘锋带他们走到失智专区时 ,一个小姑娘很热情地对刘锋说“哥哥好”,高中生李翰哲就对这个小姑娘的情况产生了好奇。原来,小姑娘是智力三级残疾,现在没人管了,应该属于被遗弃,刘锋介绍,目前街道和社区正在研究解决方案,海大的学生志愿者也每周都来给她辅导功课。
大家听说这里还住着玉树地震灾民时 ,都觉得不可思议 ,原来,当年玉树地震共有两位灾民通过志愿者渠道被送到这里,护老院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和基本的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那位肢体受伤残疾的已经回去了,现在还在这里住着的这位,家里都没有人了,再加上智力残疾,语言不清,应该是没办法再回去了,她在一天,我们就养一天,我们也在积极地联络当地村居集体和政府部门,希望能够获得老人的户籍材料,毕竟老人年纪大了,如果没有这些手续,百年以后连火化都没法完成”,刘锋说。
让老人有尊严地离开 刘锋告诉大家,护老院的多数老人都长期卧床,需要定时翻身以防止褥疮;很多老人因为年龄、病痛,不能咀嚼、无法吞咽,需要插胃管鼻饲进食维持生命。因为接收的都是临终关怀的老人,而长期陪伴、照顾老人的护工的心理疏导也不能忽视,“老人最终从这儿去世,家属已经接受了,但是我们接受不了,有一次院里一天去世了三位老人,大家那天都吃不下饭,特别是对于护工们来说,她下班离开的时候,老人还好好地躺在那里,到她第二天来上班的时候,面对着的是一张空床,那时的心情,确实很难受。”
刘锋告诉大家,医疗支持是一个方面,老人们仍然需要关爱、需要陪伴,而临终关怀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能给老人提供相对完备的照料,最终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位老人有尊严地离开。为了让家属们常来看看,护老院要求必须每月现金付款,即便是微信支付,也只能当面收取,这样的良苦用心让大家很受感动,高中生们很感慨地表示,近距离了解临终关怀,他们受益匪浅,也意识到这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进的事业。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郝春梅
高中生们的真心话: 崔译夫:
他们用爱和奉献让生命在最后时刻得到宽慰 没有想象中阴沉的气氛,没有臆想中惊悚的场景,眼前只有一堵小小的矮墙,和一栋带着生活气味的房子 。来之前我在脑海里无数次勾勒过这里的模样,但从不曾想过这是一个那么普通的地方,静静地栖息在社区的角落。想到死亡的时候,心情往往也会变得沉重,总觉得这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不能够轻易提起;但当我走近这里的时候,才发现也许我们之间的距离没有多么遥远,在这里生命的火炬每天都在传递,被温情包裹着的故事也依旧被人铭记。
夕阳产业中伦理问题一直是一把无法回避的利刃,这里面往往掺杂着金钱、利益,还有些许亲情。这些事单独来看都是有理可循的,可一旦掺杂在一起,就很难分个对错了;在这些尖锐的问题面前,市北红十字护老院用能力和包容去化解社会矛盾,以一己之力影响着整个社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世事无常,谁又能说自己一定就能老有所依?当生活对你变得残酷的时候,愿每个人都能遇到像谭院长、刘院长这样善良的人,是他们的奉献才让许多痛苦的生命在最后时刻得到了宽慰。
李翰哲:
一个看似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地方 第一次来到以临终关怀为重点之一的护老院,一进楼就能感受到与平日生活中大不一样的气息 ,不一样的人群,却值得反思。
每层楼墙上都有小故事或者诗,记者告诉我们每次她看到那首《坏脾气的老太婆》都会哭。在与刘院长长达近三个小时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护老院十几年前就成立了,起初非常困难,并没有一开始就得到广泛的支持,每一位员工都非常辛苦,每隔两小时或一小时就要给老人翻一次身。
曾经这个护老院一年会有将近两百位老人去世,但是院里的床位在“占领”了办公室和员工宿舍后也只有一百五十个,相当于每一年大概就会有一波老人离去,但是这个地方看似令人绝望却充满着希望。也许病床上的老人们已然瘦骨嶙峋、点滴不停,但是你却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生的希望。院长和许多护工都是90后,他们本应享受着国企、外企的高级待遇,拿着可观的薪水,但正是这份与众不同的工作,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富有人性和对未来美好的展望。
叶梓:
今天是我记事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天 当我们真正接触了这些失智老人、临终老人,甚至是只能靠胃管生存的老人,才能真正明白临终关怀。刘院长很耐心地跟我们讲解了护老院的情况,护老院是为了尽一份社会责任。谭院长和刘院长他们的经历更让我印象深刻,谭院长为了这个项目,亲力亲为了十几年,现在年近七旬,还在为了护老院奔波 ;刘院长也仅仅是90后,从北京读完大学,放弃了更好的就业计划,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市北红十字护老院。这一天可以说是我记事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天。
李承恩:
它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感到很震撼,却无法用语言完整地表达我心中的想法。当朋友第一次提到临终关怀的时候,心中最初的想法就是好奇,为那些无法康复的老人提供临终前最后的宁静;这是不是就是另一种仁慈呢?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创造意义,证明价值,被人所铭记。这就是我的答案了吧。一层层地浏览,驻足每一个房间,四层楼便是四个世界,出了这栋楼便是另一个纪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老人们的动作以及表情胜过他们无声的语言;爱人旁边的照料,子孙的陪伴。活下去,咬着牙活下去,让痛苦充满着意义,给冰冷的病房透过希望的光。
[编辑: 宗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