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8月6日消息 日前,规模及影响力列居全球4大机器人展之一的CIROS 2018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完美收官,组团亮相的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企业收获满满,其中机器人产业园连续第三年荣获“金手指奖·最具影响力机器人产业园”这一行业最高奖项,开启霸榜模式。
新局面:百家争鸣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特别是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研发、产业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综合竞争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新区作为青岛市智能制造行业的排头兵,早在2013年就前瞻性地抢先布局并培育机器人产业,短短的五年时间里,高新区已聚集114家机器人产业链项目,年产值由2012年的1.5亿元猛蹿至2017年的90多亿元。如今的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集群初现,一个智能制造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五年间,机器人产业能够“逆袭”的背后除了地理条件优越、商务配套齐全的因素之外,高新区在政策、平台、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近日,记者来到高新区进行探访,并充分感受到高新“机器人军团”的强大实力和科技创新活力。
率先发展,走在前列,青岛高新区一直承载着特殊使命。青岛高新区历来坚持放眼未来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机器人产业体现得尤为明显。
催泪瓦斯、狼牙棒、高音喇叭、爆闪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让人将这些防御性武器和机器人联系起来。在位于高新区的青岛通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产智能),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台名为“坦克”的智能安保机器人。称其为“坦克”名副其实,履带式行走,配备“作战”武器,还具备灭火功能,不过与坦克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智能机器人。只要后台设置好布防区域,“坦克”就能“护一方平安”。
这款智能安保机器人是由公司总经理郭杰主导研发的。当初,“坦克”样机做出来之后,为了测试机器人的实战性能,郭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测试当天,他从银行取了50万元现金,“谁能突破我的机器人防线,这50万就是谁的了!”这场“真金白银”的测试,足足吸引了几十号人前来挑战,众人跃跃欲试,并带上了各种破坏性武器——木棍、酒瓶等等。然而,郭杰信心满满。果真,“坦克”不负众望,不管众人用木棍打、酒瓶砸还是试图翻越,都没能突破它的坚固防线。
目前,通产智能的智能安保机器人已经通过了相关部门的专业认证,是国内首款通过公安部安全质量检测认定的智能机器人,而且已经在山东菏泽的多家银行开始应用,承担了值守金库的工作。
另外,在本届CIROS展上,通产智能的“政务机器人”荣获创新产品奖。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各部门大力推行涉企涉民的事项尽可能网上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也给智能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款智能政务机器人主要应用在税务大厅、案件受理中心、公安户政大厅等场景。比如,在办理身份证业务时,只需语音告诉机器人,“我要办理身份证业务”,它的操作板就会自动开启,操作板上集成了身份证识别、指纹录入等功能,同时可以实现拍照,办理身份证补证、换证业务仅需2分钟就能完成。通产智能副总经理罗海英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不少单位“慕名前来”,希望订购公司的产品。
实际上,通产智能只是高新区“机器人军团”中的其中一员。2013年,作为青岛市智能制造行业的排头兵,高新区开始前瞻性地抢先布局并培育机器人产业,当年5月,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在高新区开园,产业园核心区占地1000亩,重点吸引国内外优秀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以及配套企业入驻,目标打造北方最大机器人产地。就在这一年,以做政务类软件系统起家的通产智能转型升级,开始涉足智能机器人领域,高新区恰好为其扎根成长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
“我们的几项成果产品都是在高新区研发出来的。”罗海英坦言,这几年的技术攻坚期,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好在政府在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让企业发展没了后顾之忧。
自身的研发攻坚,再加上外部的环境支撑,涉足智能机器人产业短短五年的时间,通产智能已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近两年公司的多款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逐渐打开了局面,迎来了来之不易的“收获”季节。
同样,这五年也是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的五年。高新机器人产业完成“逆袭”,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后来者居上”。据高新区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事业部部长李德强介绍,在智能制造领域,青岛高新区靶向聚焦机器人产业,依托国内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围绕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核心零部件及控制软件、配套服务等展开全产业链式招商,着力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龙头项目。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经聚集114家机器人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过130亿元。占全市机器人企业的80%以上,2017年产值达90亿元。
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依托机器人产业园,高新区为区域内的机器人企业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对通产智能这类中小型企业而言,这是难能可贵的。在青岛高新区,每一个主导产业都有对应的事业部,而每一家引进的企业,从入驻到后续的各项工作,都有事业部的专人与之对接。
除了企业日常发展中的大小问题、各类审批,事业部会帮助协调解决外,高新区各大事业部还做了很多为企业“牵线搭桥”的事情。位于高新区锦荣路的青岛力鼎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机械加工及装配领域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在做一个自动化生产线时,最后一个环节需要一个视觉检测系统,但他们本身不做这个,而高新区引进的另一家公司,是专门做视觉检测系统的,通过事业部的牵线,两家企业合作,为客户提供了更加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高新区事业部的“牵线搭桥”下,这类合作的例子,还有很多。政府主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以服务的姿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为企业“保驾护航”。在青岛高新区的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进程中,“服务”是各级各类部门开展工作的基本底,招商、入驻、项目建设、载体配套……政企面对面、心贴心,谋求共同发展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是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因所在。
新高度:傍大靠强
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张艺谋指导的“北京8分钟”文艺演出惊艳全球。其中有一个场景,机器人与轮滑舞者互动,他们携手一起从平昌穿越到2022年的北京。机器人灵活的舞蹈动作,让观众叹为观止。据介绍,这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而生产这些机器人的正是享誉国际机器人行业的新松机器人公司。
了解机器人行业的人都不会陌生,这家公司堪称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涉足这一领域,是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拥有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公司市值位居国际同行前三位。
而新松机器人与高新区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14年。既然要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地,除了大力培育本地的机器人企业,还必须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从2014年签约,到2017年3月正式在高新区注册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新松),这家科研院所出身的机器人企业,在总部沈阳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去年10月份,青岛新松在高新区正式运营,总裁刘长勇从沈阳带来了一百人左右的设计研发人员。
青岛新松的定位是新松机器人北方区域总部。刘长勇介绍,选择在青岛设立分公司,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山东是新松机器人的客户群体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在青岛设立分公司能够就近服务客户。另外,青岛作为海滨城市对吸引人才有比较好的优势,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而青岛新松这类行业标杆企业的落户,不仅能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带到高新区,还能带来不少供应商,对区域的供应链也是一个很好的挖掘和提升。
刘长勇透露,其实公司当初也有考虑其他城市作为北方区域总部,但最终之所以选择青岛高新区,除了客观因素外,更是被青岛市、高新区的真诚态度所打动,“市里、区里的主要领导几次亲自上门洽谈,我们很受感动,最终选择落户在这里。”刘长勇说。
在高新区中科研发城,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家“实力派”企业。据介绍,公司180人的团队,其中有120人从事研发工作,而且70%以上是硕士学历,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一支年轻有活力而且高学历的团队。距离研发场地大约7公里的地方,青岛新松还有1万平米的生产车间。
作为新松机器人全国布局的产业化基地之一,青岛新松去年10月份才开始正式运营,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签了2个多亿的订单。刘长勇介绍,青岛新松的主要产品和业务有室外AGV、协作机器人、复合机器人以及定制化生产线等,这些产品很多已经出口到国外的知名企业。“室外AGV的研发,我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做出了样机,而国外周期最短的也要16个月。”刘长勇说。
青岛新松的落户给高新区机器人产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科技实力,除此之外,高新区还将招商视野投向全球,目前,被誉为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的德国库卡、瑞典ABB、日本安川电机和发那科均已落户青岛高新区,这些国际顶尖机器人企业,不仅带来了销售和技术支持团队,还将研发力量逐步向高新区倾斜。
行业尖端企业的引进,能够给产业带来很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这也是高新区招商引资坚持“傍大靠强”的重要原因。“高水平引进的背后,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还为扶持和培育本地优秀企业引来了学习范本。有潜力的本土企业在日渐增多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对技术的消化和再创造。”高新区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事业部部长李德强深有感触地说。在高新区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几年中,李德强见证了宝佳、科捷等一批本土企业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新活力:创新驱动
众所周知,苹果全线iPhone手机都是由富士康生产制造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富士康的生产线是由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捷机器人)研发的。作为富士康集团在大陆唯一的合作伙伴,科捷机器人已经累计为富士康提供了20多条智能手机组装生产线,3500多台应用机器人,从最早的智能手机iPhone4到当下最新机型iPhoneX等都是通过科捷的自动生产线完成组装生产的。
2013年,伴随着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园开园,科捷机器人也在这片热土上开启了它“破茧成蝶”的蜕变之旅。作为高新区本土机器人企业的杰出代表,科捷机器人近年来可谓发展迅猛。拥有青岛市工业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省市级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先后获得“3C领域最佳系统集成商”、“2016年全国十大系
统集成商”等荣誉。在CIROS 2018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科捷机器人的龙门机器人智能分拣码垛系统获智能集成奖,热成形智能化机器人则获创新产品奖。
科捷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公司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机械专业出身的公司董事长陶喜冰,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跟自动化打交道,自1998年国家开始对机器人行业进行立项开始,陶喜冰在这个行业里已经耕耘了20年,周围也聚集了中国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一批机器人研发人才团队。
就是这个团队,当初仅用了1个月就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制造出契合富士康生产线需求的机器人,并成功以低于对手一半的价格挤掉了当时一直“盘踞”在富士康的日本机器人企业,并从此开启了跟富士康长达十余年的“恋爱”。如今,与富士康的合作占科捷机器人总业务量的1/3。除了智能组装系统,科捷机器人还为富士康打造了全球物流分拣系统,在自动分拣仓库里,机器手可以轻松识别不同制式、颜色、型号的手机,根据订单完成分拣工作,一个3000平米左右的仓库,每天可以完成40万部手机的分拣。
另外,说起公司的另外一个名产品——龙门机器人智能分拣码垛系统,陶喜冰称其颠覆了轮胎行业。传统橡胶行业一般是这种生产场景:40℃左右的高温,伴随着刺激性气味,工人们需要将几十斤的轮胎一一分拣、码垛,每天的搬运量将近5吨。“干这一行的都是70后,40岁往上的人,80、90后吃不了这个苦,年轻人不愿意干,缺少劳动力”,陶喜冰说。而这种现实的生产需求,也正是科捷机器人研发“龙门机器人”的初衷。
陶喜冰介绍,全球的轮胎生产有55%在中国,而中国的轮胎生产有50%在山东。庞大的市场需求与缺少劳动力的生产现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橡胶轮胎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2014年,科捷机器人成功研发了“龙门机器人”产品,并陆续应用于国内多个大型橡胶轮胎企业,实现了机器人单件搬运、码垛、区域暂存功能,配合条码或RFID扫描,还可以实现物料智能自动分拣、多种物料配盘组盘等功能,填补了国内应用空白。
在机器人这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创新就是驱动力。依托科捷机器人,高新区13家单位联合组建青岛机器人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应用平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摆脱单打独斗,以平台建设完善整个产业发展环境,共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李德强如是说。目前,高新区建设的各类创新平台,正在逐步释放红利,推动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圈。
新招牌:高新智造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代表着未来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机器人产业发展可领跑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开园仅五年,三次荣获“金手指·最具影响力机器人产业园”。以“建链、补链、强链”的全链式发展思维,汇聚起百余家机器人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高新区加速培育起的这个庞大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已经成为高新区乃至青岛市智能制造的一块“金字招牌”。
追溯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强大的机器人“集团军”成型依托的是产业园向“智造强区”转变,青岛高新区有着充分的紧迫意识和抢先共识。
2014年,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获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内首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标志着青岛机器人产业正式进入国家产业布局版图;2015年,高新区编制实施《青岛国家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园的的战略定位是“国家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水下机器人基地”“智能服务机器人基地”,重点发展机器人本体制造、机器人集成应用及核心零部件以及控制软件、配套服务等;2016年,青岛国际机器人中心启动运营,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机器人展示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研发孵化平台、科普体验平台。
快速发展的五年时间,高新区一步一个脚印,用专业团队和专业水准引领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接踵落户,本地企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品不断亮相。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动力。
2012年,高新区机器人产业产值仅有1.5亿元。而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经聚集114家机器人产业链项目,2017年产值达90亿元。园区产品涉及焊接、冲压、码垛、上下料、机械加工、水下搜救、运输、清洗、康复、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优质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预计到2020年,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将容纳机器人相关企业150家,产业规模达190亿元,在机器人本体、集成应用、服务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的主要方向和其他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对全省新旧动能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全面渗透、深刻影响制造业领域的发展加速期,青岛高新区将以机器人产业为载体,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为传统产业赋能,用自我变革推动产业变革,努力践行新旧动能转换的光荣使命,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新高地。
通讯员 肖璐 记者 徐圆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