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 张云明
8月28日,随着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发A股上市申请顺利过会,青岛即将迎来第31家A股上市公司。
时间回溯到25年前,1993年,青岛啤酒先后发行H股及A股,成为中国第一家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上市的公司,从此拉开了青岛利用资本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幕。
而后的二十多年里,青岛一直在资本市场奋勇争先,创造多个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如今,青岛加大对上市公司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三板企业,建立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形成全国资本的“青岛板块”,使之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力量,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开先河
“青史”留名,首家在港上市内地企业是青啤 “从香港联交所成立那天起,所有公司上市都是开香槟酒庆祝,唯独青岛啤酒上市这一天,开的是青岛啤酒!”被称为“H股之父”的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在自己书中所描述的,就是中国企业海外第一股——青岛啤酒登陆香港联交所时的场景。
1992年4月29日,香港联交所前主席李业广带队到北京访问,提出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建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当即表示,选择10家左右国有企业到香港上市。随后,根据各省市报名情况,当时的国家体改委于当年9月确定全国首批9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包括上海石化、北京人民印刷等企业,而青岛啤酒作为山东企业的代表也位列其中。
作为青岛的老牌企业,彼时的青岛啤酒虽然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获得质量金奖、驰名商标等诸多荣誉,但荣誉的背后也潜藏着危机。公开数据显示,1980年至1992年,我国啤酒产量从68万吨增长到1005万吨,年增长率为25%,而青岛啤酒的年产量却在1986年达到10万吨后便徘徊不前,市场占有率从1980年的13.6%下降到1992年的1.3%,市场极度萎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青岛啤酒果断选择了股份制改造这条道路。青岛啤酒董事会秘书兼股权管理总部部长张瑞祥说,机制的僵化以及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使得青岛啤酒面临着生存危机,而此时,企业把上市看作一次涅槃重生。
上市意味着机遇,但同样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从国家体改委1992年9月批准青岛啤酒作为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到初拟海外上市,中间只有8个月的工作准备时间,从一张白纸到接受国际资本市场的考量,工作量之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张瑞祥告诉记者,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内地和香港的法律体系、会计体系、监管体系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公司法》《证券法》等一系列的配套法规更是无从谈起。
据了解,在最初确定的9家拟在港上市企业中,青岛啤酒开始并不是走在最前列的,但为了争取第一家在港上市,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筹建过程中,青岛市政府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青岛市政府专门成立青啤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时任青岛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整个组织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青岛市体改委、财政局、税务局、青岛海关等单位,凡是与青啤改制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都是一路绿灯。
经过艰苦的谈判后,二啤的中外股东终于同意提前终止二啤合营协议、合同和章程,将其整体转股进入股份公司;合并正在筹建的三啤……在完成复杂的公司重组的同时,青啤也开创了中外合资企业整体转资合并上市的先例。
“那时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明确详细的法律法规,我们就这么摸着石头过河,每到关键时刻,总有无形的手在推进,你推一下,他推一下,就这么成了。”曾全程参与上市筹备工作的青岛啤酒公司董事会秘书张学举回忆道。
水到渠成,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一个月之后,青岛啤酒又在上海证交所成功发行A股并上市,再次打破纪录,成为中国第一家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青岛啤酒股票发行认购的消息一出,就成为了众多股民争相追捧的股票,全国各地的投资者陆续拥进青岛,旅馆的过道里都住满了人。业内人士回忆称,很多股民嫌异地取款手续麻烦且费用极高,就直接用皮包、手提箱甚至麻袋装着现金来到青岛。最终,青岛啤酒的两次发行共募集资金约16.3亿元人民币。
青啤的上市不仅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也使企业开拓了市场扩大了影响。此外,初步建立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晰的产权关系等,为日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上市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香港联交所前主席李业广曾这样评价说:“青啤H股在港上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融资,更是企业改革的催化剂。”
■新局面
屡创“第一”,中国资本市场青企称雄 如果说青岛啤酒开创了青企上市的先河,而3个月前刚刚成功过会的海容冷链的成功上市,则对有三类股东问题的新三板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于2006年8月8日的海容冷链是一家冷链物流设备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商用冷链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2014年7月在新三板挂牌。与大多数挂牌企业一样,该公司也曾将新三板当作迈向主板的跳板,随着2015年11月6日,海容冷链IPO申请获证监会受理,公司股票自2015年11月9日在新三板停牌。
然而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在2014年年底变更为做市转让后,海容冷链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停牌前公司股东人数已增至276人。此外,在登陆新三板后第二次定增融资时,多家基金、信托认购,导致出现穿透披露的“三类股东”的问题,该公司此后的IPO进程一直停滞不前。鉴于“三类股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存在层层嵌套和高杠杆,以及股东身份不透明、无法穿透等问题,证监会在IPO发行审核过程中,对此进行了重点关注。股东人数超过200以及“三类股东”问题,让海容冷链IPO排队时间长达两年半后仍无进展。
在IPO排队期间,青岛市金融办及证监局等相关部门曾多次派员赴证监会对海容冷链的问题进行政策咨询、沟通协调,努力推进企业上市步伐。2018年1月,证监会明确新三板挂牌企业申请IPO时存在“三类股东”的监管政策后,海容冷链发布拟摘牌公告,并于3月5日终止新三板挂牌。终于在5月15日,青岛海容冷链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功过会,跻身为青岛第30家A股上市企业,也是全国第一家新三板解决“三类股东”问题成功上市企业。
除了青岛啤酒和海容冷链,青岛在中国资本市场还创造出多个第一。
2009年9月17日,特锐德通过证监会审核,于当年10月30日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创业板第一股;2018年6月11日,青岛海尔收到中国证监会批复,核准到中欧国际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D股市场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境外D股上市公司……
近年来,青企上市呈现爆发式发展态势。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44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31家,股票市值近6000亿人民币,形成全国资本市场“青岛板块”。青岛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锋透露:“目前有10家企业在中国证监会待审核,还有13家在青岛证监局进行辅导,都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此外,还储备了几百家上市后备企业,金融办和各区市政府在进行上市辅导。”
半岛记者了解到,在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等方面,青岛市先后出台很多有利政策。企业一旦迈开上市步伐,完成了在证监局的辅导,100万元财政补贴就会马上到位。如果通过证监会审核,会再给予数量可观的补贴。而在企业上市后,市区两级的基础补贴是300万,有的区市为了加大上市力度,补贴数额再提升,高达900万,目的就是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企业上市。8月16日,为加大企业境外上市支持力度,青岛市出台新政:给予境外股票交易所主板首发上市企业,参照境内主板上市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
补贴和扶持之下,青岛市辖区上市公司不仅在数量上稳步提高,营利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青岛市证监局局长张文鑫介绍,辖区上市公司2017年度净利润增长超过20%,28家公司实现盈利,超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于7月6日揭牌成立,目前已投入运营。该基地有专门的人员和场地为企业提供上市前培育辅导、上市中协调服务、上市后资本运营的“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同时还会精准对接,每一家拟上市企业都会和相关上市专业团队对接起来走上资本市场。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张冬科看来,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将推动青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经济转型。
■再发力
“财富青岛”,资本市场建设树金字招牌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企业升级发展的问题,而在主板上市的严苛条件,又让中小企业望尘莫及。近年来,青岛在发力主板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7月25日,随着山东海博科技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青岛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13家,排名山东17地市第二位。今年上半年,新三板新增挂牌公司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募集资金2.1亿元。
自新三板试点扩大以来,青岛市政府全面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开辟绿色服务通道,积极加大后备资源储备,扎实做好企业培育工作,助力企业登陆更大更高的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新三板已成为青岛资本市场重要板块。
除了新三板,作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则给青岛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的机会。
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常欣介绍,自2014年4月18日中心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打造适合中小微企业成长的生态圈,推出“股、贷、债、融”序列化融资产品,帮助挂牌企业累计实现多元化融资66.9亿元。目前已经帮助11家企业登陆“新三板”,1家企业主板过会,1家企业上报中小板,2家企业启动海外上市程序,20多家企业启动“新三板”,3家企业实现上市公司并购。
半岛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蓝海股权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187家,其中青岛辖区企业1014家,托管企业1211家,投资者达到5.6万人,总市值300多亿元。
“我们目前在利用大数据估值、互联网融资对接、互联网非股权融资等方面已经进行一些有效探索。未来,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将利用云托管、云计算在交易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另一方面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更好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常欣说。
2018年1月10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支持青岛加快建设财富管理金融综合试验区。4月,青岛市宣布设立3000亿元新旧动能转换基金,通过市场化募集,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母基金群。母基金再通过出资发起设立或增资若干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形成3000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支持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基金机构呈现加速集聚态势。截至6月底,全市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达到233家,较年初增加46家;管理基金384只,较年初增加69只;管理基金规模594.87亿元,较年初增加105.5亿元。
作为新兴财富管理中心和中国唯一的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和创新正在成为引领青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获批4年多来,青岛财富管理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3月,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CFCI)在青岛发布,青岛排名上升14位,居全球第33位、中国内地上榜城市第5位,是“新兴全球融中心竞争者”单项榜单的唯一入选城市,在“全球金融中心声誉优势”单项榜单中居首位,在“有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的15个金融中心”单项榜单中居第2位。“财富青岛”已然成为青岛的城市名片。
今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青岛举行,也为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本市场建设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重要的历史机遇。未来,青岛将乘着峰会的东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助力实体经济腾飞!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