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报童教我们做人

2005-05-09 13:01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近日,六岁的重庆小男孩南南,颈上挂着“卖报救母”的牌子,在该市街头卖报。据悉,南南的母亲不幸得了白血病,为治病,早已倾家荡产。为了能在母亲节送给母亲一份礼物,南南不顾父亲反对执意走上街头卖报挣钱。(本报今日 A27版报道)同样是母亲患病,同样是身为人子,同日的另一则新闻却是天壤之别:安徽淮南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身染重病,五个儿子都不愿赡养,推诿之下,母亲居然被遗弃在街头。(5月8日《江淮晨报》)

    母亲节之际,读到这样的新闻,不胜嘘唏感慨,既叹且愧:虽然和母亲天文数字的医疗费相比,南南筹来的卖报钱只能是杯水车薪,但小南南果敢行为中见证的这份浓浓的孝心又何尝不是感天动地的呢?一个六岁的孩子,正在用他虽然幼稚却纯朴炽烈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怎样做才算堪为人子,什么才是真正的孝敬!

    而另一则新闻中的五个儿子的所作所为竟不如一个幼童。如果一个人到了连母亲都抛于街头的地步,那么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情会做不出来?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否则便是“非人也”,可是,人皆有之的东西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失去的?以南南为镜鉴,岂不发人深省?

    也许,上述两则新闻披露的事实都太过“极端”———不是谁都会遇到母亲重病缠身的情况的,然而,在不极端的情况下发生的又是什么呢?四川西华大学此前不久的一份调查显示,仅 8%的大学生还保留和父母通信的习惯;9成学生不知道父母生日,只有 22%的学生会经常给父母送礼物;而济南市教育局的统计也表明,七成孩子不知感恩反哺,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

    在社会急速“现代化”,人际人伦越来越讲究独立自由的今天,再大讲“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孝经》)那样的传统孝道或许有点不合时宜了,但是,只要我们的生命血肉还来自于父母的养育,只要“我从哪里来?到何处去?”这样的终极价值追寻还是维系我们人生伦理的缰绳,那么类似小南南那样的孝义情感,恐怕就仍然是我们挥之不去而又必须倍加珍惜眷顾的人生责任。      张贵峰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报童 做人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