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市民石连武和妻子体验海底隧道笑得很开心。
“身为青岛人,真感到很自豪,很自豪……”年近八旬的老青岛于洁东,被胶州湾隧道的壮观景象震撼了。6月26日上午,青岛国信集团举行“走进胶州湾隧道”市民体验活动,来自不同行业的100位市民代表受邀乘车进入隧道,亲身体验了一把“穿越”海底隧道的感觉,体验者都说没看够。参加体验的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的市民代表称,青黄相接让他们这些行业都受惠。活动中,《青岛胶州湾隧道100问》出炉,第一时间赠送给了受邀市民。
总设计师亲当讲解员 虽然活动当天下起来大雨,但所有参加体验的市民都没有迟到晚点的。26日上午9时21分,四辆豪华大巴车拉着100位参加体验活动的市民驶上快速路三期,两分钟后到达四川路主隧道入口,随后进入胶州湾隧道。在隧道内大断面、V型最低端、薛家岛收费广场等几处重要节点,市民下车参观,由专家现场介绍隧道低碳、安全、耐久、经济的特点及市民关心的隧道建设话题。记者注意到,现场当讲解员的是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周书明,而他正是胶州湾隧道工程的总设计师。
七旬夫妇携手看景 76岁的石连武和72岁的黄美华头发都已经白了。在胶州湾隧道内,老两口相互搀扶着看了好多地方,脸上始终挂着开心的笑容。他们这对七旬老夫妻是在乐呵啥?“我儿子是搞基建的,这个海底隧道就是他们建的。”石连武老人告诉记者,他本来就为这个工程感到非常骄傲,而因为儿子的原故,就感到更加骄傲和自豪了。“海底隧道很壮观,这么大年纪了,还能亲眼看到这样的大工程,很开心。”老人说,他们是外地人,现在跟着儿子住在八大湖,这个工程来看了好几次了,但进隧道还是第一次。
参加这次活动的于洁东是生活在八大峡街道办事处团岛社区的一位79岁老人,是土生土长的“老青岛”。“再过几天 ,我就80岁了,还能看到隧道通车,真的很高兴。”于洁东激动地说:“身为青岛人,真感到很自豪,很自豪……”
带仨相机拍隧道 在隧道体验现场,留着大胡子的王挺格外引人注目。现年56岁的王挺,是青岛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曾经五进“可可西里”,人称青岛的“可可西里”人。除了那标志性的花白大胡子,让记者眼前一亮的还有他的一身行头:脖子上挂着两台相机,肩挎包里还装着一台备用的。“过去青黄不接,现在终于接起来了,这样的历史时刻,我要详细地拍下来。”王挺说,前几天听说隧道开通后,青薛轮渡要停航了,他和几个朋友还专门去坐了一趟轮渡,留个纪念。
■谈影响 住校变走读,就医方便了 参加此次体验活动的,还有四名中学生。他们来自青岛商务学校,这所学校就位于胶州湾隧道团岛端出入口附近。陈妍是这所学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进出口报关专业。“我们有实习单位很多在黄岛,以前去都是坐轮渡、客车,很慢,以后就方便了。”陈妍说。
“我们的学生有很多都是黄岛的,有个学生家就住在隧道薛家岛端出口附近。”青岛商务学校团委书记王赛告诉记者,黄岛的学生离家虽然不远,但以前只能选择住校,等隧道开通以后这些住校生就能走读了。
坐在记者旁边的,是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生刘鸿博。“桥隧开通以后就好了,就医也方便了,黄岛那边的病人遇到疑难杂症也可以很快赶到青岛来治疗了。”刘鸿博说。
■看工程 可收听广播,行车禁变道 驾车行驶在隧道内,市民并不会感到寂寞,因为隧道内可以收听电台广播。“隧道中设置了一套电台广播系统,电台广播可通过调频广播发射台与车载F米接收机,向驾驶员进行无线调频广播。”国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参观隧道的市民很多对于在隧道内的行车事项很关心。据国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隧道属于相对封闭的空间,如果隧道出口不畅,车辆在隧道内堵塞,废气、尾气大量聚集,将会恶化隧道内的空气环境。如果车辆大量拥入隧道,极易在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甚至造成火灾。因此,通过隧道的车辆需要快出慢进。据《青岛胶州湾隧道管理办法》规定,出于安全考虑,行人和自行车、摩托车等非机动车禁止进入隧道。胶州湾隧道设计为城市快速道路,行人可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往返隧道。
胶州湾隧道设计为双向六车道,车道宽度分别为3.5米、3.5米、3.75米。公交车及其他大客车限在右侧车道行驶。隧道内建筑限界高度为5米,通行车辆高度要求不高于4.8米。隧道内设置了电子警察,严禁车辆变道行驶。但如果前方出现交通事故等异常情况,该车道的信号灯转变为禁行红灯时,事故车后面的车辆可临时变道。一旦隧道入口处车道信号灯变为红灯,该车道严禁行车。 文/记者 连茂明 图/本报记者 何毅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