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奔青岛找工作 马保三“安排”他回家种地

2014-02-13 09:56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马保三全家福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马保三成为了青岛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进城前他劝诫身边的人一定不能做李闯王,凡事都要为百姓着想。这位清廉的市长以身作则,将前来投奔的亲戚拒之门外,调离青岛时也不曾带走公家的一分一毫。

  一家三代去东征

  中国寿光网资料显示,1938年春天,中共鲁东工委决定八支队东进昌潍,与七支队会合,一起开赴胶东。这一决定无疑是对这支年轻抗日队伍的严峻考验。马保三心里明白,虽然八支队一向以勇猛善战著称,但毕竟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跟敌人打,队伍建立不久,战士们多是农民出身,乡土观念较重,远离家乡对他们而言并非易事。但军有军规,怎样才能让战士们心服口服地跟着自己东征呢?马保三与八支队其他领导成员经过讨论研究,决定一面深入部队开展思想教育,一面带头动员自己的家人加入到队伍中来。就这样,马保三让四子马秀山和年仅12岁的长孙马家祥随队东征,马家祖孙三代参军抗日,一时间在当地传为佳话。

  此后,这支部队挺进胶东,回师邹平、长山,转战沂蒙,驰骋鲁中南,在临朐五井战役中全歼进犯日军,屡建奇勋。致使临朐、益都的日伪军一听“八支队”三个字就会心惊胆战。作家李树高曾在《马保三传奇》一书中提到,马保三有个习惯,每逢一次战斗结束,便会到基层连队探望一下,与战士们谈谈经验,拉拉家常,有时还跟小伙子们下下象棋。这天,他来到了一连的住处,正赶上一屋子年轻人在比赛掰手腕,见马保三进门全都停止了笑闹。马保三笑着说:“该怎么玩怎么玩,来,谁和我掰一局?”一个小战士也憨厚地笑了:“马司令,俺这些小青年,咋能与您这上了年纪的掰呢!”不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激得马保三提高了音调:“上了年纪?我今年不过50出头,老啥?谁不服,站出来咱们试一试,摔跤还是掰手腕子?”可谁能和司令去摔跤动武?大家都哧哧地笑,却没人敢出来较量,最后还是有人提议杀一盘象棋才算是缓和了这尴尬的气氛。可马保三心里却仍不服老,在回去的路上还跟随行的人念叨:“老黄忠80岁还能出征,我才53岁哩!”

  带什么进青岛还带什么走

  1949年青岛解放后,马保三任青岛市长。进青岛前,他曾为自己约法三章,他向秘书叮嘱:“我们进入城市,掌握了政权,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我们要秉公办事,不徇私舞弊。凡是有亲朋好友上门来找工作的,第一要接待,第二要婉言回绝。”秘书要给他添置当时城市流行的“太平洋”被单,也被他婉言谢绝,并常常教育身边的同志们:“进城不忘本,关心老百姓,一切为人民,不当李闯王。”

  马保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马保三的孙子马家驹就清楚地记得爷爷曾如何帮亲戚“安排”工作的。1949年青岛解放,得知马保三当了市长,马家驹姑姑家的表哥在马家驹父亲的陪同下,来到青岛,让马保三帮忙安排工作。由于工作繁忙,问清来意后,马保三就去处理公务了。几天后,马保三对他讲,工作已经安排好了,对方兴冲冲地问是什么单位,马保三回答说:“就是跟你舅回家好好种地。”此外,生活上他也一直保持简朴,从不搞特殊。解放初期,党政机关实行供给制,按规定身为市长的马保三是可以吃“小灶”的,机关决定每天为小灶加点鸡肉,他知道后,忙嘱咐秘书:“吃小灶已经很好了,不能脱离群众。若问你时,你也不能答应,你若是接受,就是帮我的倒忙!”

  从1949年6月到1950年春天,马保三担任青岛市长虽然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但他的清廉奉公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保三要调离青岛时,机关给他送来两只皮箱、两只樟木箱让他收拾行李。虽说这些都是接收青岛时留下的旧东西,马保三还是让人给原封不动送了回去,他说:“我带什么东西进青岛,还带什么东西走,公家的东西一点不要,不是嫌不好,而是不应该。”

  马保三离开青岛后,就到济南筹备成立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950年3月8日,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济南召开,马保三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从土墙中找到王尽美照片

  对于当代人而言,王尽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上学时每年去烈士陵园扫墓都会听到关于他的故事。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5年8月他因病去世后,留下了唯一一张照片,而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就是由马保三派人在王尽美老家的墙壁夹缝中找到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的马保三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毛主席对马保三说:“革命胜利了,可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热地称他‘王大耳朵’。”

  全国政协会议闭幕后,马保三回到山东,开始着手寻找王尽美的遗物。1952年,马保三将王尽美的母亲接到了自己家中居住。在一次聊天中,王尽美的母亲介绍了有关王尽美遗物的事:1930年,莒县当地土匪刘黑七窜到王尽美家乡北杏村。王尽美的母亲急忙把王尽美读过的书、写过字的本子、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东西,还有王尽美的一张照片包裹在一起,连同其他有用的东西一起放进缸里,准备埋掉。当王尽美的母亲把缸盖上,正准备填土时,她又觉得不妥,打开了缸,解开包裹,把王尽美的照片取了出来。可是这张照片该藏在哪儿呢?情急之中,王尽美的母亲望着掉了一块泥巴的土墙,有了主意。她吩咐孙子王乃恩赶快去和点泥巴,她扒开一块墙皮,把王尽美的照片夹在一个笔记本里,放到墙中间。外面又涂上泥巴,然后领着孙子匆匆离开了。

  了解这一情况后,马保三立刻派人赶到莒县北杏村王尽美家,在墙壁里发现了笔记本和照片。因为时间太长,照片受潮损坏,照片中,王尽美的一侧耳朵无法辨认。当时的工作人员请示马保三,将照片带到青州,在一家照相馆进行了修复,然后带回济南。山东分局立即组织人员对照片进行翻拍,并从中选出一张最清楚的派人送到中共党史研究部门,经专家鉴定,确认照片中人正是王尽美。毛泽东拿着这张难得的照片,仔细端详,高兴地说:“对,对,这就是‘王大耳朵’。”

  这张照片也就是后来我们在各地革命烈士纪念馆都能看到的、王尽美留在世间的唯一一张照片。

  马保三的孙子就读青岛医学院

  据《寿光日报》报道,马家驹是马保三的第二个孙子,退休前他在山东省省立医院担任心血管中心的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退休后的马家驹婉拒了多家医院的邀请,回到了老家寿光,成为寿光中医院的特聘专家。

  “俺们这些马保三的小孙子、小孙女们白天不敢在家,晚上敌人经常摸黑来抓人,所以更是不敢在家睡觉。今天藏在东家,明天藏在西家,是受全村的乡亲们保护着才活到今天的。所以自己长大了,就这么点本事,就会看个病,就得使上吃奶的劲给家乡人治病!”马家驹曾说自己之所以选择退休后回到故乡行医就是为了回报当年家乡人对马家人的保护。在他的记忆中,爷爷是个闲不住的人,一直是马不停蹄,忙于公务。马家驹第一次见到爷爷时,爷爷已经65岁了,但是办起事来依然干脆迅速,从不拖泥带水。

  “1951年春节期间,爸爸领着我和我二姑父家的表哥杨高功(二姑父当年跟着爷爷参加革命,牺牲在沂蒙战场上),来济南给爷爷拜年。等我们要回寿光时,奶奶说了一句话:‘家驹和高功别走了,留在济南念书吧!’那一年我仅仅14岁。”奶奶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青岛医学院。1963年8月,毕业分配至山东省省立医院。马家驹大学毕业时,马保三刚刚查出肺癌。1964年2月15日,马保三因病去世。马家驹还清晰地记得,爷爷临终前把他叫到身边说:“家驹,我知道你现在还不是共产党员,以后你还准备入党吗?”他回答:“爷爷,我争取早入党。”“那我就放心了!”马保三听完欣慰地笑了。

  “由于那个年代的医疗水平很差,病人稍微上点岁数就不再开刀了。因而爷爷病逝,成了我这个胸科大夫一生最大的遗憾。”马家驹说每每想起当年爷爷经历的痛苦,他总会十分珍视手中那把手术刀,发誓一定要为更多的病人减少痛苦。爷爷临终前的嘱托让马家驹至今难忘:“名医治病救命,济世救人,庸医害命,希望学做名医,千万别学庸医。”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