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周浩然投笔从戎的传奇一生及身后光辉

2015-08-12 10:5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浩然同志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24载,但他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事业永垂青史,光辉永照人间”,作家于黑丁如此评价校友。周浩然,原名周世超,即墨县东瓦戈庄(今属瓦戈庄乡)人。首先,他是一位作家,辗转留下的上千万字日记、诗词、格言等,是座巨大的精神富矿,至今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其次,他是一位烈士,革命的火种从幼年时期就悄悄种下,直到在抗日战斗中用鲜血勾勒出生命之花。虽然曾被埋没几十年,但这颗明珠并未因历史的浮尘而失去光泽。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和周浩然诞辰100周年,各地都开展了纪念活动,即墨卧龙岭人文纪念园也正在筹建“浩然正气园”,让周浩然的精神在百姓间继续传承和发扬。

  1925~1935:播下火种男儿抱有冲天志万里扶摇奋翅飞

  我们今日所受的艰苦,便是明日所享的幸福;我们今日所流的热血,便是明日灿烂的鲜花。 ——周浩然

  平度路上,斑驳的建筑,较为狭窄的马路,门庭冷落的店面,偶尔传来顾客与店家讨价还价的声音。不远处的群众艺术馆正在整修,相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曾经演出的辉煌,略显冷清。平度路36号是一栋7层建筑,往东北行走近60米,是平度路38号,90年前,一个10岁的男孩穿着质朴的大褂,带着坚毅的眼神,出现在原来的小楼前。他叫周浩然,来这里投靠在此地开办律师事务所的父亲周孚先。

  周家在即墨是显赫家族,周氏六世祖周如砥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曾出任明朝“国子监祭酒”。周孚先是周氏第十七世后代。1915年4月21日,周浩然出生时,周孚先还在济南任职,是山东法律公会成员。因其雄才善辩,名重当时,1922年青岛回归,被派到青岛参加接收工作,后留任青岛律师公会会长。

  望子成龙的周孚先,为了念私塾的儿子受到更好教育,将其接到青岛公立小学(后改名北平小学,即今北京路小学)插班读书。这一年,恰逢1925年青岛四方机厂掀起大罢工的高潮,军阀张宗昌旋即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二九惨案”,惨烈的血腥事件给周浩然的童年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教师队伍中,有一个人成为照亮周浩然前行的明灯,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青岛发展的第一位党员延伯真,他组织带领全校师生参加联合会,进行反帝集会。

  1927年周浩然考入礼贤中学,因不满学校的“枯燥无味”和“顽固的礼教”,1929年,毅然转学到青岛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他是冲着老师王统照来的”,青岛一中图书馆馆长、文史研究学者鲁勇说。另一位老师、中共地下党员胡书成建议周浩然阅读包括《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在内的进步书籍。从11岁就开始写日记的周浩然笔耕不辍,把一点一滴都记录在了日记本上。

  “他每读一本书必写读书笔记,16岁便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短暂的一生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日记、文章、诗词、读书札记”,周浩然的弟弟周法廉告诉记者,大哥对书的热爱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比周浩然小4岁的周淑真,是他的“跟屁虫”,和他接触也最多,“有一次,大姐问大哥:‘你到底读了多少书?’大哥回答:‘妹妹,你看咱家的房子有多大(当时平度路36号和38号都是我家的房子),我就读了多少书’。”

  初中毕业后,放弃优渥的家庭条件,周浩然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赴北平、上海等地求学,1933年,才回到青岛。“1933年春天,朋友雁(于雁,即于黑丁)正在《民报》供职,他是青岛文艺团体(青岛“左联”)组织的成员,后来我成了这个团体的成员,至今觉得有些荣幸”,周浩然在《往事》中写道。他的引荐人是于黑丁,考察接收者是中共地下党员俞启威和“左联”党代表乔天华。如果说以前一切行动都是在积累的话,那么此时的周浩然已经变成以笔作枪的战士。他和“左联”的战友们一起创办了《汽笛》周刊,在《青岛民报》编辑发行,并亲自设计了刊头,为这座工业城市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在周刊上,周浩然用觉民、明、心影等笔名发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物》《又是黄花遍地时节》等十几篇杂文散文,化笔为枪,直接射向黑暗社会的心脏,更是触动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神经。他们大发淫威,查封“汽笛”文艺社,逮捕了部分编辑,周浩然被迫离开青岛,重返北平。

  1934年,周浩然因病回青,1935年,在父亲的介绍下,他化名周家美进入《新青岛报》,主编“小青岛”文艺副刊。处于文学鼎盛时期的周浩然,继续用笔名发表散文、杂文和文学评论等进步文章,再次遭到当局的施压。他不得不又一次离开青岛,赶赴南京报考军校。

  1936~1938:旺盛燃烧赛,我们是金刚罗汉赛,我们杀他鸟飞兽逃

  我将举起正义的旗,高唱正义的歌,领导着民众,壮烈地向前跑、向前干,填满罪恶的坑,踏平崎岖的道,杀尽残暴的人,撞自由的钟。——周浩然

  集旺疃村位于即墨灵山镇的北部,烟青路西侧,是青岛到烟台、威海、莱阳的必经之地。村庄不大,并非农忙季节,使得村子略显安宁。然而,77年前,这里曾经历过枪林弹雨,也曾深陷一片火海。

  1936年,周浩然在“山大”哲学系旁听,加入学生爱国反帝潮流。这一年,他接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娶妻。周浩然一直冲锋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关于他妻子栾立福的记载少之又少,“他只在日记中提过两次”,周浩然研究会会长付清沛说。在周浩然的诗歌中,记者也两度看到其妻子的踪影,在悼念三伯父的《千古成真》中,他写道:“今岁婚娶又回家,我伯忙碌日无暇”。而在《赠妻》诗中,他又写:“一衾生兮死同穴,你我心兮万年结。天有崩兮地有裂,你我生兮永不绝”。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情蜜意。然而,没有大家,哪有小家。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周浩然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一直在为革命奔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浩然正式投笔从戎,加入抗日民族先锋队。回到家乡即墨瓦戈庄,成立了“瓦戈庄镇国术练习所”,召集青壮年以练武为名,组织起即墨县抗日义勇军。这年冬天,青岛形势日渐紧张,关闭了事务所的周孚先带领一家老小回到即墨,同行的还有大小13箱子的书籍、日记手稿、报纸文章、周浩然求学时期的照片、德国相机等,因为周浩然曾嘱咐家里人,一定要保存好他的心血。家人把这些宝贝深埋于院子的地下。很快,日军占领青岛,即墨城也沦陷。周孚先支持儿子的抗日工作,并担任了抗日义勇军的文职。随着义勇军的扩大,“中华自卫军”成立,此时,村村联庄,人人是兵,周家便是先锋。

  1938年3月9日,日军之前因赴莱阳劝降损失了日本驻青岛海军宣抚班班长金堂文雄(也称丰田),企图报复再遭重创,气急败坏,数十名日兵又进行扫荡,没想到又遭了殃,当日下午3时便灰溜溜地从烟青路上撤退。他们哪里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他们上午经过集旺疃村时,周浩然已经带领义勇军敢死队150余人,将三官庙前的公路挖沟截断,覆盖伪装。毫无悬念,撤退的日军中了埋伏,军车一头扎进沟里,周浩然带领大家土枪土炮齐发,歼灭日军30余名,击毁军车两辆,我义勇军无一伤亡。第二天日军反扑,挨家挨户搜“八路”,由于全村人转移,一无所获的日军将村子烧毁。这场战斗打响了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抗日的烽火燃遍即墨大地。

  周浩然的革命之火也正熊熊燃烧,1938年底,他被秘密派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大学受训,为正式成为一名抗日共产党员而准备。

  1939:骤然熄灭草莽谁识英雄主一朝风云惊千秋

  为了民众的幸福,绝不顾惜我的生命;为了民众的自由,绝不吝啬我的头颅;为了民众的光明,对不计较我的血液。

  ——周浩然

  在离即墨市区北部大约70里处,有一个村庄名叫西尖庄村。记者在周法廉的指引下驱车来到这里,下了大路,一条并不宽阔的小路通向一处园林,门口立碑“周浩然纪念园”。里面松柏葱郁,花木满园,但比起绿意带给人的惬意,似乎镌刻在碑亭上的格言更令人震撼。“一步而登者必非山也,一驰而过者必非大山,一斧而下者必非良才,一搭而成者必非大厦,一目而盖者必非大野,一行而达者必非远程”,20多岁的周浩然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可见其才能和眼光非同凡人。为什么选择在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建纪念园?周法廉的回答:因为这里是周浩然殉难处。

  1939年7月1日,周浩然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27日,中共即墨县委成立,他任即墨县组织部长兼县委委员。周浩然英勇无畏,在日军、汉奸猖獗之时,主动请缨深入虎穴,到最危险的瓦戈庄、刘家庄一带开展工作。

  然而,在这之后,突然没了周浩然的消息。父母、弟弟妹妹、爱人谁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1939年冬,家人只能带着13箱资料返回青岛,把它们藏在了齐东路亲戚家。几次经历了敌人的搜查,这些资料都幸免于难。然而,“文革”期间,它们最终未能逃过一劫,除了周法廉提前在大姐那里拿走的部分日记等资料外,其他的都化为灰烬。“现在我们看到的一寸照片是焚烧前掉落在院子中的”,周法廉说。1947年,周孚先病逝,去世之前,他都未能得到大儿子的消息。在老家出殡之时,仍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二哥周法政披麻戴孝地走在队伍前面,不幸踩上地雷,葬礼变成了悲上加悲的双棺殡,周家人的悲痛无以复加。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周浩然 传奇一生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