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路、转变观念 看莱西三个村庄的致富经

2016-06-03 13:3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岚桑村修路工作仍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中,这段土路即将铺沥青。



  

岚桑村新建的柏油马路。



  

村里新建的小广场是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从莱西的三个村庄探访回来好几天了,我们还在讨论着那里的事儿。比如,乡村绿化那么好,空气那么清新,为啥没人去投资?岚桑村修路修井供电,方便村民出行增加农田收入,是不是可以推广?格达村通过土地流传,让老人们不用土里刨食,是不是有典型意义?西埠村建成塑钢无柱大棚,农民能直起身子干活了,怎样才能引来采摘游客等。记者发现,很多人不相信岛城有贫困村,记者也发现,通过这些村自身和外在的帮扶,村民离着脱贫致富正越来越近。

  转观念,文化扶贫

  村民跳起广场舞


  一路的绿树成行,一路的大棚闪亮。去往莱西市马连庄镇岚桑村的路上,一点也看不出这里是省级贫困村。村委会办公场所拥有十二间大房子,挺大的一个院子。村委会外面,水泥铺就的小广场上,两位老年人正领着孩子在玩耍。一位村民介绍,村里最大的变化来自一年前,柏油路、小广场都是最近才有的。

  作为产芝水库的整体移民村,岚桑村是在隔壁村基础上“插村”形成的,村里312户976口人,口粮地不到3分,干旱的时候粮食都不够吃,剩下的水淹地“十年九不收”,常常被洪水淹没。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余人,70岁以上的120多人。年轻人嫌累宁肯在外边溜达也不回来,怎样才能增加村里的收入?去年6月份从青岛市区被派到岚桑村进行帮扶的“第一书记”刘志峰来到村里后可犯了难。

  犯难的可不止是刘志峰,还有当地的老百姓。这两年天旱,水淹田旁边也浇不上水,对村里的主产烤甜瓜的影响很大。村里只有4条硬化路,人难走也就罢了,要紧的是要把甜瓜送到批发市场上去,一颠簸稍微磨了一点皮,就成了破烂,半价人家都不要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刘志峰决定从加大基础设施方面开始下手。推土机、挖掘机在不断轰鸣,5月14日,岚桑村里修路仍在进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修了5公里长的硬化路和柏油路。

  而在村头的烤甜瓜大棚里,种植户徐芝会正在热气腾腾的大棚里摘甜瓜。气温高,湿气重,人就像待在蒸笼里,当地人都把种甜瓜叫做烤甜瓜。今年徐芝会却很高兴,“大棚旁边有了平塘、机井,200米内都能用上水,一亩地比往年多收六七百块钱。”另外,水泥硬化路也铺到了大棚门口,开着手扶拖拉机一路平坦,顺顺当当地送到了批发市场,磕碰的也少了。

  收入增加了,出行顺当了,村民们也乐和了,但是想乐和一下,扭个秧歌都没地方。“光修路、打井也不行,关键还得把大家的干劲儿激发出来,让大家能打起精神去致富,也能放松下来享受。”刘志峰说,还得通过文化扶贫改变大家的精神状态。随后,他争取资金重修了村委会办公室,设立了党员学习室、远程教育基地;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一起,扒掉村委办公室前面的5栋破旧不堪的老房子,修整成1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转思路,土地流转

  干不动了照样有饭吃


  李成元今年79岁了,前两年老伴去世之前,他还经常下地种玉米、种花生,老胳膊老腿的,一年到头忙忙活活,三亩六分地也就能挣个千儿八百块。如今干不动了,儿子在外地打工,他自己也没啥收入来源,这可怎么办?从2015年起,村里帮他把田地流转出去,一亩地的流转费是1000元,这样不用下地干活了,平时还能有个零花钱。

  李成元所在的马连庄镇格达村,总共有1026人,其中60岁以上的240人。现在村里基本没有年轻人,因老致贫的人太多了。格达村党支部书记李军说,干不动了,在那里撂荒吧,怪可惜的,转租出去吧,一亩地一年只能得一两百元,也没啥意思,“再过十年,这些人都老了该怎么办,地交给谁种,村民的花销从哪里来?”

  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给格达村提供了新的思路。从2012年开始,村里帮着贫困户、老年人统一进行土地流转,到目前为止已经以10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出230多户村民的600亩土地。土地流转之后,村里还有1600多亩地,足够当地村民的粮食和蔬菜。

  像李成元一样,把土地流转出去的还有李成道、李福华老两口。两位老人今年都81岁了,去年8月份流传出去两亩地,又把靠近水源的两块肥田,以土地的形式入股了葡萄园。“自己种地一年连500元也挣不了,流转出去一年是1000元,两亩地入股葡萄园后,一年能增加四五千元的收入。”李承道老人说,家里还有粮食,要是没病没灾的,政府再给点扶贫款,这些钱紧紧巴巴的也够用了。

  转高端,生态农业

  直起身子种绿色葡萄


  大棚里的葡萄苗还小,间隙里长得正旺的是还没成熟的甜瓜。雨下得挺大,打在棚子上砰砰响。60岁的刘庆华正领着家人在地里给甜瓜整枝打岔。他光着脚正忙活着,看到有人进来才穿上放在旁边的拖鞋。“光着脚舒服,踩到甜瓜上能感觉到,不会踩坏,穿着鞋就感觉不出来了。”刘庆华说,自家种的大棚有3亩地,是日庄镇西埠村里最大的。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租的是村集体的钢构无柱大棚,与以往的竹棚相比敞亮了也变高了,人进去之后不用半弓着腰,干活比原来舒服多了。

  棚子上还安装了透气窗,用滑轮一拉就能打开,不像以前一样,要动手逐一掀开塑料布。刘庆华说,除了大棚升级之外,村里还在大棚旁打了90米的电机水井,种的葡萄品种也有了很大变化。新种的葡萄叫做黄香蜜,一亩地能比以前的无核葡萄多收2000斤。突出特点是抗干旱、耐虫害、好管理,尽管要等到10月份左右才能成熟,已经有客户提前达成了销售协议。

  西埠村是省级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宝用40万元定向扶贫资金建了16个钢构大棚,并引入了无公害种植新品种。16个大棚集中在一起,今年10月份就可以发展采摘游,李天宝指着一条拓宽的平路说,这里就是以后的旅游观光路,另外村里还规划了停车场和农家宴。

  “大棚都是自愿租赁村集体的,这样村集体有了收入,也就能干更多的事。”刘庆华说,新葡萄一律使用农家肥和豆粕,不喷洒化学农药,村里的这些新品种葡萄种植户还成立了合作社,统一对外宣传,统一对外销售,这样一两年持续下来,相信日子会过的越来越好。

  清理遍地的垃圾,设上了垃圾箱;安装了路灯,房屋墙体上也重新进行了美化。如今在广场上,有篮球架、乒乓球台,村民们农闲时候可以在广场上扭个秧歌,跳个广场舞。“感觉村里和城里一样,日子过起来也带劲。”今年69岁的村民刘正希说。

  ■链接 莱西连出八招 力争全部脱贫

  莱西市共有经济薄弱镇4个,省定贫困村35个,经济薄弱村58个,2016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为1121户2143人。镇村户脱贫任务列平度之后,居各区市第二位。按照预定目标,莱西2016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个贫困(经济薄弱)村摘帽。为了兜住贫困户生活底线,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莱西采用了8种办法:

  企业带动+扶贫”模式。鼓励动员企业开展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智力扶贫,构建起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脱贫有效对接的综合性长效机制。

  “旅游开发+扶贫”模式。比如山后韭菜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韭菜种植面积1万亩,共涉及12个村、贫困户80个、169人的精准扶贫任务,到目前为止,通过在旅游园区就业实现直接脱贫25户、34人,通过园区旅游开发辐射带动脱贫47户、115人。

  “土地整合+扶贫”模式。通过整合贫困(经济薄弱)村、贫困户土地,用于园区建设,打造扶贫基地,提升土地附加值,增加镇、村、户三级收入。

  “资金整合+扶贫”模式。通过整合各级的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用于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金规模效应,促进脱贫致富。

  “产业服务+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服务、农资服务、农机配套、技术培训、订单收购、岗位就业等,扶持贫困户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色种养业,从而实现精准脱贫。

  “电商拉动+扶贫”模式。探索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电商模式实现精准脱贫。

  “社会助力+扶贫”模式。通过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款捐物,努力凝聚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行业统筹+扶贫”模式。通过考核杠杆,进一步调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行业部门的扶贫积极性,推动行业部门转变扶贫理念,以观念转变引导扶贫方式的转变,以扶贫方式的转变推动脱贫质量效益的提升。

  本版文/本报记者 郝园园 姜振海 实习生 王媛 通讯员 李焕青 图/本报记者 王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精准扶贫 致富经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