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社区的村民现在可以前往茶园采茶赚钱。
已经建成的草莓公社。
原来南辛庄村是省定贫困村,贫困户4户、贫困人口6人,村集体负债44.72万元,现在的南辛庄村已经超过了周围的村庄,还带动周边村庄也搞起了草莓种植。
——大场镇扶贫办负责人丁振宁
投资12亿元的食用菌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引进投资7000万元的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引进投资20亿元的农业智能光伏发电项目……西海岸新区的不少精准扶贫项目投资数额巨大。
实际上,通过引进资本、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设农业生态园,发展观光旅游业,已经成为西海岸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但脱贫不是目的,如何借助精准扶贫的政策整合利用各类扶持政策和资源平台,带动新一轮发展机遇,才是西海岸新区各乡镇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
■规划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 因为地处偏远,海青镇刘黄崖村几乎被外面的繁华遗忘。和大多数落后的村庄一样,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却依然留不住年轻人。
而现在,这些反倒成了优势。
“村子土质好、掘地六米就能出水。这里水、土地、空气都是干净的,现在我们就靠这些资源来脱贫。”孙瑞亮告诉记者,他是青岛市旅游局派驻到海青镇刘黄崖村的“第一书记”,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村庄的自然优势来帮村民挣钱。
自去年6月来到村子后,孙瑞亮花了大量时间来熟悉村庄的情况,他发现,村里三分之一的民房处于闲置状态,一半以上处于半闲置状态。
“这些现有的处于闲置状态的房屋完全可以变为民宿,游客可以在这里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海青茶。”孙瑞亮说。
眼下,一个关于生态旅游的项目正在刘黄崖村动工。在孙瑞亮牵头下,村里引进了慧海园装饰有限公司的投资,打造“休、闲、静、留”的乡村旅游模式,以多种方式促增收。
“乡村是未来的黄金宝地,要做好乡村发展产业,要有亮点、有文化,符合党委决策要求、符合百姓生活要求。乡村未来发展趋势以悠闲为契机,打造出悠闲之村、悠闲之崖、悠闲之浪潮。”孙瑞亮说,以创造优美的乡村环境吸引游客,为村集体增收创收、百姓增福,彻底解决脱贫摘帽。
开展农村生态旅游看上去是很不错的创意,但远离城市又该如何招揽游客呢?孙瑞亮对未来的客流量有很大的信心,“因为有青钢和董家口港口的人流作为基础”。
实际上,在西海岸新区的扶贫规划中,海青镇正是董家口经济区的帮扶对象,“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十九冶集团项目部等7个税源项目,引导常州东南等6家企业注册落户,建设茶博园基地。”
发挥大功能区的帮扶作用,实行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保证长期稳定收益,这是整个海青镇的扶贫思路。
海青镇党委书记李金国举例说,比如黄发集团通过茶博园、富民商业街等项目安置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再由保洁公司安置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就业转移实现脱贫。
而结合富民商街建设、商业步行街改造等资源开发,海青镇面向全镇群众,落实鼓励扶持政策,营造创业就业氛围,促进集体群众增收。
“针对贫困户创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依托黄发集团,设立1000万元富民创业免息贷款基金。由黄发集团通过海青农贸市场安置一部分有创业需求的贫困户,通过免费提供柜台实现自主创业脱贫。”李金国表示。
■变化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 在藏南镇长阡沟村活了五十多年的于付荣如今不是农民了,而是一名“产业工人”。
2011年,于付荣家的5亩地以平均800元/亩的价格被流转出去,“农民没了地还能活?”结果证明,不但能活而且活得比之前滋润。
2008年开始,藏马山镇开始发展养成度假综合体,其中利用长阡沟村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长阡沟村为中心开发生态旅游区,打造长阡沟旅游产业。
长阡沟村农民的土地被流转出去,建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蓝莓生态农业观光园。
五年前,于付荣家的5亩地改造成了茶园和蓝莓园,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村集体收入增长。
村干部宣布了长阡沟村民的新身份:产业工人。啥叫产业工人呢?村干部解释“就是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
于付荣还是不明白,种了一辈子地、一直靠天吃饭,突然听说每个月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拿工资让他感到兴奋。在这之前,他因为脑血管病造成了半身瘫痪干不了重活,成了“废人”,村干部说变成产业工人后可以给他优先介绍一些轻快的活计,这让于付荣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
每天早晨六点,他和妻子起床吃完早饭,同村里的人一起集中到产业园,负责人给他们介绍当天的工作内容,除草、采摘或者喷洒农药。中午有两个小时的午休,下午5点多钟放工,一个月基本能保障二十几天的工作量。
虽然干的还是农民的活儿,但于付荣真的感觉自己是一名工人了,“定点上下班,按天拿工资,这不叫工人叫啥?”重活做不了,但是像采摘蓝莓这样的活儿于付荣还是干得很带劲儿,每天四五十元的收入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如此下来,他和妻子每个月的收入能有两三千元,比得上过去种地一年的收益总额,之前“过年的时候拉开抽屉一看没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村里的房屋也被征收,村民统一搬到附近的安置楼房里。如今,三十几栋六层楼房已经盖成,大豆色的外墙、明亮的落地窗,于付荣计划着今年年底之前就和一家人搬进去。
“拿着工资,住着楼房”,村民们现在都明白了啥叫产业工人。
■思路
借精准扶贫带动大发展 在当下的精准扶贫思路中,土地流转、做农业产业园是很多地方发展农村的一种方式,农民得到了土地流转费或者住房补偿款,告别了贫穷。但脱贫不是目的,如何借助精准扶贫的政策带动整个村庄的大发展也成了各个乡镇考虑的重点。
以大场镇南辛庄村的西海岸草莓公社为例,目前一期建成200余亩,现有大棚100余个,二期计划新建大棚60余个。
“贫困户可通过自购经营、土地入股、代租代管、参与就业等方式参与进来,园区建成后可为160户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户均增收4万元。”大场镇扶贫办负责人丁振宁告诉记者。
根据规划,下一步村里还会完善中心观光采摘区、游客中心服务区、中心广场大舞台等配套建设,不仅使南辛庄村脱贫,还将借此实现村庄的飞跃发展。
“原来南辛庄村是比较贫困的村庄,贫困户4户、贫困人口6人,村集体负债44.72万元,是省定贫困村,但在发展草莓公社这样的生态旅游项目后,现在的南辛庄村已经超过了周围的村庄,还带动周边村庄也搞起了草莓种植。”丁振宁表示。
的确,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了投资农村,这对农村吸收社会资本有很大的助益。而发展集体农业也成为了村里打破禁锢、谋求出路的重要方式。
而在大功能区帮扶,加快经济薄弱镇“摘帽”思路下,一批投资更高、规模更大的精准扶贫项目开始涌现。
比如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帮扶大场镇,打造“一园两区三平台”,建设电子商务园,提升精品蔬菜示范区、现代农业旅游区,搭建商贸平台、文化平台、招商平台。青岛经济开发区帮扶大村镇,引进总部(税源)项目,规划建设1000亩、投资10亿元的牡丹生态项目和投资额12亿元的食用菌光伏农业大棚项目。而中德生态园帮扶宝山镇,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引进投资7000万元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打造中韩创新馆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德现代生态菜园。海洋高新区帮扶胶河经济区,引进投资20亿元省内规模最大的农业智能光伏发电大棚项目。
这正是海青镇党委书记李金国的思路,“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海青发展的新一轮机遇,坚定借脱贫而富民的工作理念,整合利用各类扶持政策和资源平台,推动全镇各项事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文/本报记者 李杨 葛欣鹏图/本报记者 高绪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