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辽源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围的居民并不陌生。中心主任李素华告诉记者,与其说他们与居民是医患关系,不如说是家人 。平日里居民碰到医生 ,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寒暄几句 。“来我家坐坐 ,吃个饭吧!”这是李素华听到最多的话。然而,从前年全科医生团队建立以来 ,李素华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今年10月18日的那一晚,坐在一旁的全科医生孙彦华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那晚的那个病人我记得很清楚,那天还是我生日。”
生日当天坚持加班照顾病人 时间回到今年10月18日那天的下午4点50分,劳累了一天的全科医生孙彦华准备下班了,就在他临下班的前10分钟,电话突然响起 ,有名患者需要检查身体!情况紧急!本来马上就要下班的孙彦华,神经立马又紧绷起来,来不及多想,他立即准备好需要携带的医疗器械,团队的其他人也带上所需物品,一起出发赶往病人家中。
当晚9点多,孙彦华终于为病人检查结束了,劳累了一天的他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准备通宵守候这位病人。这时,李素华主任急忙赶到了现场。“孙医生,你快回家吧,我来替你晚上守着病人,今天是你生日啊,回去陪陪家人吧。”这时候,孙彦华才意识到,今天竟是他的生日!然而此时距离第二天还有两个多小时,生日很快就过去了。转头看着情况平稳的病人,孙彦华告诉主任“这生日过的,不亏!”
3年签约300户居民 李素华告诉记者,自该中心全科医生团队建立以来,3年签约了300户居民,一年签一次,大部分签约者都是有门诊大病或者门诊统筹的居民,也有部分行动十分不便的老人。辽源路全科医生团队共有全科医生2名,公共卫生医师2名,社区护士若干名。“前几年我们都不叫做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服务基本是相同的。”
平日生活中,社区里有不少人行动不便,有些病人常年卧病在床,去医院体检只能拨打120。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让居民看病更方便,很多居民选择签约全科医生。有医生上门为居民服务。全科医生孙彦华告诉记者 ,每次入户看病他们都会配备卫生局统一发放的“全科医生团队包”。
公卫医师崔晓回忆起自己加入全科医生团队的经历,她举了一个例子:她看过的病人中,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王先生,由于脑出血后遗症,他患有癫痫,一直卧病不起,言语和行动都不方便,是他70多岁的母亲为他签约了全科医生。“一个老人家上了年纪,家中又无别的亲人,要照顾自己生病的儿子,实在是不容易。”每次王先生的药品,都是他的老母亲来医院取,每次他需要采血的时候,崔晓就跟随全科医生团队到王先生家中为他采血。“除了基本的一些检查我们还为他建立了健康档案,经常入户或者电话联系,随时关注他的病情。”
“很多老人上了年纪有高血压,心脏病等,行动不方便,可是病又不能不看,药也不能不吃 ,这时候全科医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崔晓表示全科医生基本的工作就是为签约居民做基本的检查和用药指导,一旦发现严重问题,他们会及时建议住院治疗。
“移动医院”守护健康 既然全科医生这么方便,为什么不扩大团队呢?当孙彦华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笑着告诉记者。“全科医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首先要通过考试 ,才有资格申请全科医生的资格,在辽源路社区街道,全科医生团队共要负责四个社区,分别是东莞路社区居委会、伊春路社区居委会、伊春二路社区居委会和辽阳西路社区居委会。
平日里全科医生不仅仅是要在全科医生团队里服务,更要在卫生中心门诊为病人看病,周围的11家幼儿园,2000多名孩子,每年要体检两次,这些工作都是要他们来做,东奔西走,全科医生成了一个“移动医院”,方便了市民,但也让很多人对全科医生这个职位望而却步。
“虽然人少,但是也不能降低我们团队的标准,好的医生是对病人的负责。”李素华告诉记者 ,每次入户看病,全科医生团队至少两人,孙彦华医生是辽源路社区最年轻的全科医生,其他的几名都是返聘回来的,都五六十岁了。除了入户看病,全科医生平日里在社区卫生中心为市民服务。社区定期医疗知识宣传、义诊、每月一次专家讲座等,让全科医生真正成为了方便居民的“移动医院”。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王川 实习生 宋淼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