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魏海洋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它代表着城市和家庭的未来,寄托着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五年来,青岛教育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为目标,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处于副省级城市前列,简政放权等16项改革发展经验被教育部推广。一项项教育惠民政策的出台,一座座新校新园的拔地而起,都凝聚着青岛市民的教育梦想,也开创着新时代“学有优教”的青岛实践范本。市两会召开之际,记者走近青岛教育,为您揭开幸福感倍增背后的教育秘密。
新校拔地而起,教育率先现代化 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关键是提高教育供给能力。2012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225亿元,新建改扩建760所中小学,新增600多万平方米校舍,投入资金和新建改扩建学校分别是“十五”“十一五”十年总和的3.4倍和1.38倍;在郊市区建成5所现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盲校新校、幼儿师专等项目启动建设,教育资源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青岛市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指数、市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数、中职毕业生双证水平指数等9个指标居全国第1位,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尽可能优质的教育在青岛正在变为现实。
改革办学模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青岛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在扶弱方面,全市普通中小学已经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2012年到2014年,市本级财政共投入2.59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学校的扶持工作,推进实施了“新班班通、实验室与专用教室、图书馆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青岛从办学模式改革破题,全面推广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改革,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各种举措,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底各区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青岛教育公平推进指数、义务教育县际均衡指数均居15个副省级城市领先水平。
引进高校29所,“朋友圈”不断壮大 高等教育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层次人才和科技资源的集聚能力,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青岛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水平与城市经济地位和实力还不相匹配,将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后劲,成为创新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青岛在资金、政策、人才、土地和校区建设等方面出台优惠的支持政策,从制度设计上“筑巢引凤”,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校的到来。
截至目前,已经与市政府签约来青的高校达29所,其中已经运行的高校有13所,包括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下一步青岛将重点推进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5所高校青岛(黄岛)校区的建设工作。
加大扶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确立 社会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近年来,青岛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青岛出台实施《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从经费、师资、实习实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校企合作、经费保障等“老大难”问题。
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13年,青岛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开展了中职与本科的“3+4”分段贯通培养试点,全市现有17所中职和本科学校,参与了全省“3年中职+4年本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全年共招收760名学生,数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
推动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全市15所中职学校合作,开展连续5年大专学历的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实现了“县县有高职”的目标。
青岛在义务教育学校推广弹性课时制,青岛获批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了83所,数量居计划单列市之首。目前,青岛共有普通中小学齐鲁名校长26名,职业教育齐鲁名校长7名;有普通中小学齐鲁名师30名,职业教育齐鲁名师7名,数量位于全省第一。
市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宁爱花:
名校抢滩进青,引智路上的良策 青岛,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优良,经济体量大、活力足,高校的承载能力强,再加上优厚的支持政策,一批国内外名校纷至沓来,北大、复旦、山大等29所国内外顶尖大学集聚。看到青岛高等教育的发展,宁爱花感到非常欣慰和开心。2009年,宁爱花做了一个课题,是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青岛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其中就重点提到了通过各种措施来扩大青岛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建设高等教育名称,而当时青岛大学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落后水平。
宁爱花说,青岛引进高质量的高校必然会为青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可以说,这两年来,青岛在“引智”路上衔枚疾进,名校抢滩进青,一个“大腕儿”云集的“高校朋友圈”已经雏形初现。而众多名校聚集青岛,对岛城学子甚至山东学子都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宁爱花说,引进高校后,青岛还应该做好配套服务留住高校人才专家,大力发展国际教育。
市政协委员、青岛三中副校长许帅:
校内十个专业委员会提升办学质量 2017年2月,青岛颁布了国内首部地方“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这是青岛对近年来在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政策的科学引领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为学生成才保驾护航。许帅一直扎根于青岛基层教育,对于青岛教育的变化与创新感同身受。
许帅说,学校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上创新突破,建立了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师生权益申诉和保护委员会、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等10个专业委员会,涉及到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各个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各方力量在学校办学中的作用。
不管是科学高端的教育政策,还是师资力量提升,或是具体招生改革,落脚点都是为了提升青岛学子和家长的教育幸福感和获得感。本报选取了代表学生和家长,从他们与教育的点滴故事,展现你身边的教育幸福视角。
19中的创客团队正在制作水果钢琴。(资料图片)
李沧区王埠小学的学生在崭新的校园里踢足球。(资料图片)
学生的创新梦想,在新校成为现实 半岛全媒体记者 鲍福玉
一流的住宿条件,舒适的就餐环境,优质的学习资源,多样的体育设施……从占地不到20亩的台东老校,到科技大咖云集的蓝色硅谷核心区,如今的19中在硬件设施和学校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她华丽的转身,并不仅仅是这些外在的变化,推行小班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特色,与周边高校、重点实验室强强联合,让学生体验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可以说,只要你有梦想,这里将为你助力。
班里学生太多,老师照顾不过来,不少中不溜的学生只好放任自流,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生涯规划根本无从谈起,曾几何时,大班额的教育让老师和家长都非常挠头。不过这些问题,目前在19中都已经不是事儿,从2011年开始,这里就已经率先实施小班化,如今这里更成了小班化的典范。
今年16岁的陈博雅,家住市北区,目前在19中读高一。“当初选择19中就是看中了小班制!”陈博雅告诉记者,一般高中都是大班额教学,每一个班都有五六十名学生,这样一来,老师就很难顾及到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但是小班制就不同了,在这里他们每个班只有36个学生,平均每节课每人都有两三次回答问题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青睐”,听课也认真了,老师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批改完作业,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和大家交流互动,第一时间分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更有助于大家学习。
而在学校的创客实验室,17岁的王泽予为记者展示了他设计的机器人和3D打印模型。王泽予说,因为19中有科技特色,所以报考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这里。“学校里还有大学先修课,这些内容都是高中学习以外的知识,通过这些学习都拓展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王泽予说,学校经常会邀请一些专家讲课,手把手对他们进行指导,非常过瘾。
除了学习,学校在生活上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优渥的条件。“我们餐厅分为三层,二楼、三楼都是学生餐厅,里面有各种小吃,什么羊肉砂锅、各种盖饭、特色炸串……每天都跟下馆子似的!”高一学生姜天琦告诉记者,他们的宿舍是学生全员寄宿,宿舍都是四人间,配备组合式床具、空调、暖气、储物柜、卫生间、淋浴室、洗衣房等设施。专人管理,物业服务。
“19中是在岛城高中中,率先实现小班化教学的!”19中校长孙刚告诉记者,小班化后从原来的每个班50多名学生,减少到每个班不到40人。班级人数的减少,使得学生人均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得到扩大。
而在学科教学方面,小班化为真正实施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通过学生的兴趣,为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选择修习不同的模块,因材施教。”孙校长说,另外很多选修类课程就可以更好地实施,根据学生的兴趣意愿,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基础,为学生们开设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学习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
爸妈进课堂,是“良师”亦是“益友” □半岛全媒体记者 栾英杰
与孩子们一同上课,吃饭,放学。在王埠小学的教室后面坐着一排“大同学”,他们是孩子的家长,来班上陪读。“上学在我的印象中是很苦的,上课时有很多知识要记忆,放学后又有一大堆作业要写。没想到现在的教育教学这么丰富,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兴趣爱好。”王埠小学学生家长陈键加入家委会,两年间,他通过孩子的变化真正感受到了“学有优教”的效果,也为当前教育模式点赞。
无土栽培室,陶艺室,益智探究吧,茶艺室,室内运动场,多媒体教室,机器人室,校园电视台,心理咨询室,自动录播室,书法室……走进王埠小学,特色教室令人眼花缭乱。“入学前的参观让我十分惊讶,颠覆了我对学校的印象,硬件设施齐全,不同课程对应不同年级的学生,让孩子在兴趣爱好中不断成长。”陈键感慨着。
如今,陈键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这两年间,他加入了家委会,亲眼见证了孩子的变化。“上学后儿子加入了足球社团,开始踢足球。这两年,他从一个怕输怕困难的小孩成长为一个敢于面对挫折挑战的大男孩,这与学校的挫折教育有很大关系。”陈键告诉记者,刚加入足球队时,孩子每天都会观看足球比赛,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输了球孩子就会伤心地抹眼泪,他害怕输。
“踢足球本身就是很好的挫折教育,在足球队,每个队员分工不同,需要互相配合,敢于进攻防守,会输球,通过努力也会将比分追平。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孩子变得勇敢了,不再怯弱,也敢于面对挫折了。”陈键表示,校长范明星的观念他很认同,踢足球只是培养挫折教育的一种方式,孩子经历了这个过程以后,在人生其他阶段,遇到其他困难都敢于面对,勇于挑战。
据介绍,刚上小学的时候他的儿子陈冠宇对知识点记忆不牢固,如今孩子已经适应了思维导图的记忆方式,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导图画出来五彩斑斓,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自然孩子爱上了学习。‘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且乐于其中,这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认识。”陈键说。
记者了解到,王埠小学以“上”为核心理念,引入“生态教育”。“学校位于上王埠,以前也叫‘上望埠’,‘望’也是向上的意思,所以学校就以‘上’为理念,希望校方、学生和家长都能天天向上。”范明星校长说,他引入了“爸妈课堂”,爸妈可以跟孩子一同上课,也可以给孩子授课。
陈键对学校的“生态教育”很认可,也参与到其中。范明星介绍,“生态教育”贯穿教育始终,小学阶段教育是基础,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全方位发展,为以后上初中、高中,甚至是整个人生奠定基础;其次是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进步。
“学校建立了平台,打造生态圈,学生、老师、家长一起成长进步。无论工作多忙,我都会找时间走进学生课堂,去听课,也亲自去讲课。这个过程,我感受到了孩子的学习环境,了解了孩子的想法。”陈键告诉记者,以前和孩子没有共同话题,如今,他更加了解孩子了。“放学回家,孩子总愿意和我一起探讨问题,说说笑笑,这就是‘共同成长的生态教育’的真谛所在吧,我从中受益匪浅。”
[编辑: 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