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直找不到工人,王珍花只好一个人在果园内套袋。
穿梭于莱西农村的套袋工人。
莱西市一家套袋加工厂。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当下是苹果套袋的关键时期,可莱西市院上镇张官庄村的果农王珍花却为套袋犯了愁。因为她的两亩果树要套4万个苹果袋,凭她一个人的力量,4万个苹果袋在短期内无法完成。为此,王珍花在当地奔波了数天,才找到了3名女劳力。
每年春夏之交,像王珍花一样找不到套袋人的果农大有人在。是什么让果农在这个季节找不到套袋人?记者在莱西、平度、烟台栖霞等地调查发现,农村壮劳力多外出打工,老年人从事高处劳作诸多不便;苹果、桃子、梨和葡萄等水果在一段时间内的集中套袋,人手捉襟见肘。莱西市农业局果树技术推广站统计显示,莱西每年7亿多个苹果完全需要传统的人工套袋。从今年起,由莱西市农业局与青岛农业大学主导的15亩非套袋型苹果基地开始试验。如果这一试验成功,意味着莱西果农每年花费的近1.5亿元“袋子成本”将节省下来。
■算账
苹果套袋1秒1分钱 进入6月中旬,气温节节攀高,看着果园里的小苹果越长越大,王珍花急了。“找不到人给苹果套袋,我就是长4只手也忙不过来。”王珍花说。
王珍花是莱西市院上镇张官庄村的苹果种植户。数天来,王珍花一直四处寻找这个季节里的“套袋人”。
“套袋人”是指专门为苹果、桃子、梨等水果套袋赚钱的乡邻。“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王珍花显得有些无奈,“再找不到人就得加钱了。”
早饭后,王珍花将一大捆苹果袋扔进了她的电动三轮车内,按动了发动机电钮,直接奔向村东的果园。到达果园后,她将车厢内的苹果袋搬到了果园的看护房里。“这一捆有6000多个,”王珍花说,“今年买了这样的7捆,共有42000个苹果袋。”
在将苹果袋放进看护房后,王珍花又一次拿出了她的手机给北刘戈庄村的一名村民打去了电话。“妹子,这几天能忙过来吗?”王珍花在电话里说,“能忙过来的话,过来帮我套套袋吧。”
王珍花所称的“妹子”,是附近村里以套袋为业的农村妇女。两人在电话里寒暄一阵子,王珍花有些失望地挂了电话。“那人说,这几天太忙,已经被‘预订’了出去,三五天内都没时间。”王珍花告诉半岛记者,她这几天一直在联系套袋人,但还是没找到。
“你看看,我嘴角都急得上火起泡了。”王珍花指着嘴角的泡无奈地笑了笑。王珍花说,她家种了2亩果园,今年要套4万多个袋。由于两个孩子都在西海岸新区上班,家里人手少,不找人套袋一定忙不过来。
找不到人的王珍花,随后将一个缝合的小布包挂在了脖子上,并将一沓200个苹果袋装进这个小布包内,一头钻进苹果地里,开始为苹果套起了袋子。“我不是个快手。”王珍花说,“这几天都是自己在忙活,套了不到5000个。”
记者发现,王珍花将苹果袋从布包里拽出后,用拳头撑开,之后再快速将袋子送向枝头的苹果,最后将苹果袋捏紧。一个苹果的套袋过程,就这样完成了。套一个苹果袋,王珍花了7秒钟。
“人家套袋快的,五六秒钟就能完成一个。”王珍花说,“在咱莱西,套一个苹果袋需要6分钱或者7分钱。若是找人套袋,就等于1秒钟得付给他们1分钱。随后,王珍花无奈地说,“哪怕花钱,现在都难找到套袋人。”
说话间,王珍花包内的200个果袋就用完了。她边擦汗边将另一沓果袋装进布包。“我已经56岁了,高枝条上的苹果我套不了,这个年纪不敢爬树了”。王珍花说。
■无奈
为找套袋工“拦路抢人” 忙活了一上午的王珍花突然掏出手机,看了看当时的时间:已经11点多了。
“不套了,我得去路上拦人了。”
“拦人?”记者表不解。
“拦人!”王珍花解释,好几天来她都没找到人,再找不到人,这些苹果可真麻烦了,她现在要去路上看看有没有专门套袋的人,兴许能碰上。
“实在不行,就得多加钱了。”王珍花强调,“这个时间有些套袋人会在回家吃饭的路上。”就这样,王珍花再次骑上了她的电动车,奔向村东了房村的方向。
骑行了10多分钟后,王珍花在一个路口的大树下停了下来。她掏出手绢一边擦汗一边说:“好多套袋人会从这里路过。”
王珍花下了车,就这样站在树阴下等待,过了10多分钟,一队骑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农村妇女由远而近。
从这些妇女肩膀上斜挎的背包,王珍花认出这一队4人是专门套果袋的打工人。见状后,王珍花赶紧向这队人挥起了手,车队就这样停在了王珍花的面前。
“妹子,我那边有2亩地的果园,”王珍花边说着边走上前,“你们能帮忙去套袋吗?”
“你是哪个村的?”其中一名骑在摩托车上的带头妇女,询问起了王珍花。
双方就这样在路上交谈了起来。
“明天我们还得给人家套袋,明天是不行。”带头的妇女对王珍花说。
“妹子,实在不行,后天也行呀。”王珍花说。
“后天行不行呀?”带头的妇女询问起旁边的两人。
“后天没安排,要不咱就去吧。”其中一人说。
“咱们是按个算,还是按天?”领头人再次询问起王珍花。
“要不还是按个算吧。”王珍花说,“眼下的行情6分钱套一个袋,咱们就按6分钱一个,行不行。”
领头人思索了两三秒:“都是乡里乡亲的,离的也不远,要不就后天吧。”
双方通过简单交谈,彼此留了电话。领头人就这样带着其他3人离开了。看着4人远去的背影,王珍花放松了很多。“终于找到人了。”王珍花边说着,边骑着电动车驶向家中。
实际上,在莱西眼下的农村,远不止一个为寻找套袋人而犯愁的“王珍花”。同样,看着果园的苹果一天比一天大,张官庄村60岁的张兆林也在排队等待套袋人。
“我从5天前就开始找套袋人,已经等了5天了,本来说今天过来给我套袋的,”张兆林说,“结果人家还没有套完,只能再等一天了。在村里根本找不到套袋人。”他说,“我是到张家屯去找的人。”
而在张官庄村东的一个果园里,两名套袋人正帮着这家苹果种植户套袋。“已经套了3天了。”这名种植户告诉记者,“估计明天下午能完成。”
■背后
每天220元难寻套袋人 在莱西市院上镇政府驻地不远的一个桃园里,一名桃农正在烈日下为桃子套袋。
这名桃农告诉记者,早在6天前他就开始在桃园里套袋了,由于自己年事已高,一天也套不了多少,本打算找人套袋的,但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最终他和老伴将在外工作的孩子叫回家,全家人上阵用了整整5天才差不多将袋子套完。“现在当地找套袋人根本找不到。”这名桃农说。
是什么让盛产水果的莱西,在这个季节找不到套袋人?
这名桃农说,莱西除了盛产苹果外,还盛产桃子、梨和葡萄。春夏之交,上述四种水果的套袋几乎集中在了一个时间段内,苹果套袋需要人,桃子、梨和葡萄等水果也需要人,所以在这个时间段找人就成了一件难事。
在莱西市南墅镇,果农老陈告诉记者,除了多数水果在这个季节集中套袋之外,这些年绝大多数年轻壮劳力出门打工,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哪怕一些壮劳力,也不愿去套袋。农村的一些老人要帮着年轻人带孩子,还有一些老人因年老体衰,不适合爬树套袋。以张官庄村为例,全村70多户人家,其中20多户外出打工。
果农小高则告诉记者,由于莱西离烟台招远、栖霞和莱阳等地比较近,相对而言,上述三地的水果种植面积又比青岛多, 这些地方同样需要大量劳力套袋,为了“抢”到套袋人,烟台种植苹果的密集区抛出的高价吸引了莱西当地一部分人前往烟台去套袋。
王珍花说,莱西当地的套袋价格一般分为两种:按个数支付和按天数支付。
“套袋慢的,一般情况下按150元每天的价格付费。”王珍花说,“若是套袋快的,你按天数付费对方不干。”
王珍花解释,套袋快手一天下来能套袋3000到3500个袋子,按照平均3200个算,人家一天就赚近200元,给人家150元,人家会觉得不划算。
烟台栖霞桃村镇的一个苹果种植大户告诉记者,他今年用了5名劳力为家里的9亩苹果进行套袋,套一个苹果袋的价格为8分,若是按天算,每天的工钱为220元。
“220元一天,在当地也不好找人。”这名种植户说,“我们只好放价,将周边的劳力吸引来栖霞。”
调查显示,我国苹果种植面积、总产量为全球之最,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有知识和能力的多外出打工,从事果园劳动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其中山东苹果农中,30~40岁的占9.82%,41~50岁的占42.86%,51~60岁的占33.04%,61~70岁的占13.39%,71~80岁的占0.89%。即30~50岁和50~70岁的各占一半,年轻人严重匮乏。
莱阳是胶东半岛产梨的重地,与莱西近在咫尺的莱阳,为了抢人,同样采用了“放价”的招数,吸引莱西劳力为当地的梨进行套袋。
半岛记者在院上、南墅和沽河等三个乡镇(街道)的多个村庄进行采访时发现,一边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导致壮劳力出现断层,一边是抢人大战致当地部分劳力外流,所以莱西当地的套袋大军没有壮男,也没有老人,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繁忙的套袋时节,出现劳力严重短缺且价格昂贵的现象。
/ 尴尬 /
速度慢易伤果,套袋机械成摆设 由于丈夫去世,两个孩子又在异地工作,面对2亩多地的成株果园,王珍花曾经想用流行一阵的“水果套袋机”进行套袋。
在王珍花的果园内,半岛记者注意到,她的果树绝大多数有数米高。显然,这些果树已经让56岁的王珍花难以完成高处的套袋。
“前两年的时候,我村一个村民买了一个套袋机。”王珍花说,后来她听说了这个“神器”之后,也想买一个,在买这个“神器”之前,她借来尝试了一下,发现“套袋机没有说的那么神,根本无法用”。
王珍花说,套袋机尤其是在一些茂密的果枝之间,用起来极不方便,而且很容易碰伤果面。
种了7亩果树的张兆林,此前也用过类似的套袋机。“除了碰伤果面外,这个套袋机还提不上速度。”张兆林说,“果枝茂密时,这个器具在果枝之间,怎么会提速度呢,还不如人工快。”
在莱西的一家果品袋生产厂家,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果品套袋机的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山西和烟台等地,实践表明套袋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受限。
“套袋机的生产厂家在向果农推介时,所演示的套袋速度是实现不了的。”沽河街道的一名果农表示,“那只是在实验室里的速度,他们用稀疏的果树向你示范,当然速度快了。”
这名果农说,如果将他们的套袋机放在枝叶茂密的高大果树上,根本派不上用场,水果套袋机不能从根本上加快套袋的速度不说,反而还导致水果受损。一旦果面受损,颜值降低,水果容易在生产过程中长成畸形导致卖价降低。“果品的套袋最终离不开传统的人工。”这名果农说。
在莱西的这家果袋制造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所出售的果袋价格一般为5分钱一个,质量好一些的价格会更高。这名负责人还称,在山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苹果袋的价格会比莱西等地低一些。
统计数据显示,仅2016年我国农民为苹果套袋支出的总成本高达240亿元,加上梨、桃、葡萄和柑橘等水果,每年的总支出超过500亿元。数据还显示,我国果农每年所购买的苹果袋高达6000亿个。实际上,这6000亿个苹果的套袋,绝大多数是由人工完成的。
/ 思考 /
费力又费钱,为何不取消套袋? 近年来,业界对于苹果套袋技术争议越来越多。
莱西市农业局果树技术推广站站长任洪春告诉半岛记者,苹果套袋技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为了改善果面质量、提高商品果率、适应果品出口,日本开始采用苹果套袋技术。我国山东尤其是胶东与日本气候相仿,所以胶东借鉴日本经验,于上世纪90年代将这种技术引进。
任洪春还表示,当中国绝大多数果农用起套袋这一技术时,日本已开始取消苹果套袋,包括美国、波兰、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也开始取消套袋,进行苹果无袋化生产。“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苹果品质较高,优果率达80%以上。”任洪春说,尽管我国是世界苹果生产第一大国,套袋果园占80%以上,优果率却不足40%。
越来越高的套袋成本,逐年上涨的纸袋价格以及套、摘袋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果农负担越来越重。“以莱西市为例,莱西去年苹果的产量为14万吨。一个苹果按200克计算,14万吨大约有7亿多个苹果。”任洪春说,莱西产的这7亿个苹果几乎全部进行了套袋。
“显然,单靠果农自己的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套袋7亿多个,这是一项吃力的工程。”任洪春说,“这个时期套袋的还有桃子、梨和葡萄等,莱西每年水果总产量为23万吨,套袋总量要近10亿个。”
针对当前一些地区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和套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苹果本来风味和品质的实情,有专家和消费者呼吁取消苹果套袋技术。“不光是专家和消费者呼吁,种植户同样不希望用套袋来增加成本。”平度市农业局果树技术推广站杜洪荣同样表示。
王珍花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她两亩果园大约要套袋4万个,4万个果袋光套袋工费就是2400元;而摘每个苹果袋的费用约为1毛钱,摘袋人工费为4000元;每个苹果袋的购买价格为5分钱,购买4万个果袋需要花2000元。1年下来,光花在果袋上的费用就是8400元。“我们愿意套袋吗?”王珍花说,“我们也不愿意。”
“套袋后的苹果尽管好看,但不如没套袋的好吃。”张兆林说,“消费者买了苹果是吃的还是看的?显然是吃的!既然套袋的苹果口感和营养并不好,为什么还要继续套袋呢?”
■探索 莱西试种无袋苹果 让果农不再为“袋”愁 当各地的果农正因找不到套袋人而发愁时,莱西市河头店镇东大寨村的果农老孟正坐在看护房里悠闲地喝茶,因为这一片果园果树不用套袋。这片果园是莱西市农业局与青岛农业大学今年开始携手攻关的无套袋试验田。莱西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称,如果无套袋苹果试验成功,意味着未来莱西每年1.5亿元“袋子成本”将还于果农。
莱西与平度是青岛苹果的主要产区。以2017年为例,两地苹果总产量达31万吨,青岛苹果总产量50万吨。而莱西市河头店镇所产的“东大寨”苹果,去年还走进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馆,让这种乡村苹果走向了国际舞台。
早在数年前,莱西市农业局就已经关注到国内果品专家、消费者和果农有关取消苹果套袋的呼吁。“种植的目的,是生产出更高品质的果品,保护消费者舌尖安全和让农民增收。”任洪春表示,“提高果品质量和降低农药残留,是挡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碉堡,需要攻关。”从今年开始,莱西市农业局在河头店镇东大寨村划出了15亩试验田,建立起不套袋的果品示范园。
“我这片果园从今年开始就不再套袋了。套袋费用太高,今年开始农业局和青岛农大在我的果园里,试验无套袋种植。”老孟说,一个苹果,购袋需要5分钱,雇人套袋需要6分钱,雇人摘袋需要1毛钱,这样算下来,一个苹果一年下来光“袋子成本”至少要花掉2毛钱。
任洪春告诉记者,苹果套袋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借鉴日本的经验,但现在多国开始取消套袋,进行苹果无袋化生产。实际上,我国每年花在苹果套袋上的成本超过240亿元。
“随着国家农药残留标准的出台,莱西杜绝了剧毒农药的喷洒,尽管所产的苹果已实现无害化种植,但套袋种植一直延续。”任洪春表示,套袋后的苹果从口感到糖分,都没有不套袋苹果的优秀,而果农在种植过程中还经常找不到套袋人和摘袋人,导致一个苹果光“袋子成本”就超过2毛钱,无形中增加了果农种植成本。
从2017年秋天开始,莱西市农业局与青岛农业大学开始携手在河头店镇选择果园,并与当地果品专业合作社合作,今年起试验无套袋苹果种植。任洪春说,无套袋种植并不仅是苹果不套袋子,背后还涉及果树的修剪、施肥、浇水和采收等项目,而这些项目将最终实现果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工业化生产。
“2017年莱西苹果总产量14万吨,仅苹果袋就用掉7亿多个。”任洪春说,如果这一试验成功,就意味着莱西果农每年花费的近1.5亿元“袋子成本”节省了。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