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青岛中山公园南大门,当时市民逛中山公园仍需买门票。(资料图片)
2018年春,免费开放的中山公园里游人如织。 半岛全媒体记者 何毅 报道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红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岛市众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陆续免费开放:中山公园、植物园取消了门票,为市民游园休闲提供了很大方便;公共厕所终结收费多年的历史,图书馆、博物馆和纪念馆也免费开放……“凭票入内”一去不复返,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反映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出政府对自身公共服务职能的重新定位。
■公园
中山公园成了“自家花园” 20世纪初修建的中山公园,曾是青岛人休闲游乐的“图腾”,土生土长的青岛人翻开旧时的家庭相册,不乏去中山公园看樱花、菊展或灯会的照片。王先生1951年出生,父亲是中山公园的职工,因为父亲去世得早,他从15岁就接班了,之后一直在中山公园工作到退休,见证了中山公园的变迁。
“1956年4月20日起,青岛中山公园开始实行售票参观,门票价格为整票4分、半票2分。”王先生回忆说。当时,不少市民质疑,中山公园为什么要卖门票?针对这个问题,青岛市城市建设局园林管理所还专门在媒体上答读者问:“中山公园每年的开支是相当大的,每年建筑物的养护和动物的饲养,都需要很多的资金……(实行售票参观)对每个游园人来说负担不大,但对国家建设和节省国家开支方面却有很大好处。”
“虽然门票几分钱一张,但那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哪还有闲钱逛公园?有的人忍不住,就翻墙进去了。”今年73岁的门先生回忆起小时候的清贫生活,感慨良多。不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四五月份樱花盛开的时候,到中山公园的游客还是很多,就跟过年一样,“因为来看樱花的游客太多,公园不得不请保安、民警在入口处维持秩序,检票人员站在板凳上,请游客将票举过头顶检票。高峰期时,要等公园里出来一拨游客后,下一拨游客才能进。”当时在中山公园工作的王先生回忆道。
“中山公园‘得宠’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先生说,随着市级机关东迁,前海很快就有了五四广场、音乐广场、海趣园等新景点,收费的中山公园不再是大家出游的唯一选择,客流量明显减少,变得冷清起来。据当时媒体报道,2005年的五一假期最后几天,中山公园的日客流量只有1万人左右,而2000年前怎么也不会少于10万人。
进入21世纪,青岛开始尝试公园免费开放,海泊河公园、李沧文化公园、鲁迅公园和百花苑等相继拆墙透绿、免费开放,为市民游园休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2008年4月12日,对于青岛市民和外地游客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青岛两个植物品种丰富、自然景观优美的城市园林——中山公园、植物园取消收了几十年的门票,加入了免费开放的行列,“凭票入内”一去不复返了。
免费开放恰逢周末双休日,在两个公园满园春色的吸引下,两天共有25万人次入园赏花踏青,创下了这两家公园一年中这一时段游园人数的最高纪录。“4月12日那天,整个公园里全是人,还有不少人往中山公园赶,公园门前堵得一塌糊涂。大客车、私家车,公园附近到处停满了车,据说有的市民甚至把车停到了八大关景区里。”说到这里,王先生的语气有些激动,当时他和同事虽然也料到人会多,但没料到人会多到这种程度!
逛公园不再“凭票入内”,在市民中赢得一片赞誉。家住京山路的马先生说:“我从小就在中山公园和小西湖旁边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免费开放后,这里真成了老百姓的后花园,我们一天可以来好几次。”家住龙潭路附近的冯先生说,“几块钱的门票虽说不贵,但心里总觉得不爽。公园就要像自家花园一样,想啥时逛就啥时逛,让百姓充分享受悠闲惬意。”
公园免费开放,表面上看,相关部门少了点儿收入,但带来了人气,拉动了交通、周边餐饮等相关消费和就业。除了大型公园免费开放,青岛各区市近几年还利用零散土地,建设百姓家门口的街角公园、口袋公园,大大美化了居住环境。
■景点
从“以阁养人”到回归公益 栈桥及其南端的回澜阁,是百年青岛的地标式建筑,承载着青岛人的独特乡愁与共同记忆,也是外地人到青岛必游的地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栈桥回澜阁旁边拍一张个人照片或全家福,几乎是青岛以及周边县市人们的标配。
栈桥公园很长时间一直实行开放式管理,供广大市民和游客免费游览。今年60多岁的祝先生曾经住在栈桥附近,他回忆道:“改革开放之初,社会氛围比较宽松。栈桥公园东边自发形成一个“英语角”,许多英语爱好者在此聚会练口语;公园西侧靠近浴场处曾建有露天水泥舞台,夏天晚上经常有免费的群众文艺演出和露天电影,成为市民和游客消夏的绝佳去处。”
2000年4月1日起,栈桥公园开始实行封闭式管理,青岛市民凭身份证免费进入,而外地游客则需花2元钱买门票。当时不少人认为,对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分类收费”,有“地域歧视”之嫌,影响城市形象。为此,青岛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多次建议取消这种“不公平待遇”,让栈桥回归免费。这些建议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2003年3月5日开始,栈桥公园对外地游客收费3年后,恢复开放式管理,重新免费开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栈桥南端的回澜阁是免费开放的,用于展示名家书画。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栈桥经营照相摊的战师傅回忆道,“当时,市民游客逛到此处,进入阁内一边遮阴纳凉一边欣赏字画,那感觉是相当惬意的。一楼逛完了,沿着阁心的旋转楼梯上二楼,透过窗户向大海眺望,可以看到和栈桥上不一样的风景。”
后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青岛市文化局决定,将回澜阁与32名文化系统下岗职工“捆绑”在一起,以“阁”养人。2009年6月,作为当时的使用权所有人,市美术馆与一家民营企业签订合作经营协议,由该企业负责回澜阁的对外商业经营及门票销售。之后,这家企业又将回澜阁一、二楼展厅租与另一自然人。没过多久,这位自然人又将回澜阁租给若干散户经营。
“原本免费开放的回澜阁变成了收费设施,市民和游客入内参观需要买门票,票价从1元涨到2元,最后涨到4元。”战师傅告诉记者,“收费参观的回澜阁里面,一些商贩摆摊卖贝壳、珊瑚、标本等海滨纪念品,有的直接将窗台当成售卖的吧台。而且,由于商户们不注意修缮保护,回澜阁内的柱子、门窗都有损坏。”另一位在栈桥摆摊拍照的师傅告诉记者,“发展到后来,不仅回澜阁内部摆满摊位,连外面也被商贩瓜分。外面这一圈红柱子中间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热闹是热闹了,但是看上去有点乱糟糟的,不像个文物了。”
几易其手、层层转包之后,回澜阁存在管理混乱、安全隐患等症结,“栈桥4元购物游”备受青岛市民和海内外游客诟病。一些外地游客游览完回澜阁后很讶异:买旅游纪念品,为什么还要购买4元钱的门票?
2014年,对回澜阁管理混乱的不满声音,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2015年,青岛市美术馆向市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承租方交还回澜阁,并支付拖欠的使用费等,最终啃下这块“硬骨头”,收回了回澜阁的管理使用权,并移交给市南区政府。
2016年4月30日起,回澜阁对外免费开放,通过主题展陈的方式,展示青岛近现代历史、人文、民俗等独特的城市风貌。历经一波三折,回澜阁终于告别商业运营,回归公益属性。此后,市文广新局研究决定,全市所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开展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公交
优先发展解决了“少慢挤” 说起公共服务的免费,在出行方面的影响最明显。
60多岁的青岛市民祝先生感慨良多。上个世纪,青岛的公交车又少又慢又挤,主要线路始发站都有维持秩序的老人,还要在后面推最后上车者和车门,否则车门都关不上。
一开始,青岛的公交票价按照乘坐里程实行累进计费,月票分市内和市郊两种,使用范围有所不同。1993年1月1日起,青岛市公交车取消市内路线累进制票价,实行上车一票制,市郊路线仍实行累进制票价,市内和市郊两种月票简化为一种月票,职工月票每张21元,学生月票每张6元。
进入21世纪,青岛市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交优先路权,大大提高了市民出行与公交运营效率。2016年5月1日起,青岛市在中心城区实施“公共交通1小时换乘优惠”政策,不仅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还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污染。
如今,在青岛的公交车上,经常会看到老年人刷“敬老卡”免费乘车。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车的优待范围,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一开始,在青岛市居住的65周岁至69周岁老人持“老年卡”乘车半价,70周岁以上老年人持“老年卡”乘车免费,乘车优待所需费用由市政府和市属公交企业各分担50%。值得称道的是,从外地进入青岛市年满65周岁的老人,即便没有青岛市户籍,也可以享受乘车优待。
2013年,一封建议提高老年人乘车优待水平的普通群众来信,受到了青岛市领导的高度关注。2014年,青岛市政府将“对65周岁及以上老人乘坐公交车实施免费”列为市办实事,由青岛市老龄办牵头、市交通运输委和市财政局参与承办,新增市财政补贴660万元纳入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的优待老年人出行政策,于当年5月1日在全市所有区市统一实施,公交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免费乘车服务,有的区市还同时实行了60~64周岁老年人乘车半价优惠,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普遍赞誉。
■文化
买书订报看电影可领补贴 73岁的门先生退休前是一名高级教师,平时喜欢读书看报,但上世纪70年代,青岛市图书馆的书籍种类很少,而且多是些旧书,缺少科技类书籍,办个借书证还得找熟人托关系。如今他更喜欢泡图书馆了,不仅新书多了,还不用为借书证这些琐事发愁了。
为了保障广大市民的文化权益,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重点加强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渐构建起覆盖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8年,“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被列入青岛市市办实事。当年,41处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据当时到现场采访的记者回忆,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当天人气爆棚。
据悉,青岛市是国内第一个以年度政府实事形式推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城市,本着“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政府主导、文化惠民”的原则,有效保障了市民的文化权益。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青岛市免费开放的文化单位数量多、门类全、内容丰富。
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后,运行维护费用也相应增加。为了做好经费保障工作,青岛市在加大本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
2017年以来,青岛市开展文化消费促进活动,市民在青岛文化惠民合作文化企业和商户,进行订报、看电影、看书、看演出以及参与文化艺术培训和体验等文化消费,可以通过领取文化惠民消费券或文化惠民卡的方式享受政府财政补贴,补贴额度为单次文化消费最高50%、年度总额度不超过500元。
■点评 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公共服务回归公益 跟公园、景点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公厕也经历了“收费—免费”的过程。近几年,为切实解决市区公厕布局不均、“如厕难”等问题,青岛市大力开展“厕所革命”,新建改建公厕几百座,并实行标准化管理。
无论是公园免费开放,还是公厕免费使用,或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参观,其实都是为了让城市公共设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让城市经济建设成果实现最大化的全民共享,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背后也潜藏着政府对自身职能的重新定位。
各种“免费”需要强劲的政府财力支撑,这显然离不开城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为公园、公厕取消门票、免费开放,意味着政府每年要为此支付一笔不菲的维护费用。从这一点上看,公园、公厕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免费开放,体现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些长期关注城市建设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不管是公园,还是公厕,它们本来就姓“公”,属于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事业,只有免费开放,才能真正体现其公益性。青岛市委党校基础教研部主任赵立波认为,公园免费开放,其意义不仅仅是取消几块钱一张的门票,而是让公园真正回归于“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市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
回溯青岛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除了“还园于民、还厕于民、还景于民”,青岛开辟快速公交专用道、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改造旧住宅区和筒子楼、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社区公共广场绿地和公共文化设施、增加城市无障碍设施、开放部分公共体育设施等等,都是政府公共财政回馈民生的集中体现。
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免费大餐”还将不断增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