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0年前,大清在胶州湾设防。从此,青岛口的小渔村被改变了命运,被纳入到世界的格局中。风雨沧桑两甲子,青岛的发展史,是从小渔村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我们以青岛建置120年为契机,选取能够代表青岛历史的老建筑 、历史遗存,追寻历史的脚步。选择能够见证青岛辉煌的重大历史事件,检阅青岛的来时路。同时,挖掘本土优势,激发青岛活力。历史好像一条奔腾的大河,胶州湾畔,潮起潮落,让我们扬帆远航。

历史瞬间

更多 >>

总兵衙门:青岛建置之根

   明朝嘉靖年间,王士性《广志绎》一书中有“青岛”一词,作为一个小岛的名字首次出现于文献中。历史上,青岛一带的渔村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管辖。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即墨知县许铤上书朝廷,提出开放海上运输,后获准在县境内开放了青岛口(即今市南区域内,天后宫前,栈桥东),青岛口海运贸易日趋活跃,通商闽、浙、苏。 1891年前后的青岛口,尚处荒凉时期,散落着几个渔村,只有渔人蛎女往返于海滩,云游道人蹀躞于天后宫和崂山太清宫之间。家境贫寒的人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积金置船,网捕为生”。》》[详细]

青岛破生:风云突起胶州湾

   胶州湾古称少海,又称幼海,后称胶澳,形成于11000年前,但直到1891年,这片海湾的战略意义和海防价值才得到重视,时任直隶总督并负责督办北洋海防的李鸿章于当年6月份,在这块陌生的大清国土上考察了一番后,奏请朝廷将登州镇总兵衙门移置胶澳,这也成为青岛建置之始。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日耳曼之鹰,早已对胶州湾觊觎良久。至少从1869年开始,德国人就有计划地对胶州湾进行调查研究,当年3月,德国著名的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齐鲁大地上穿梭1165公里,并于1877年向德国政府提交了一篇名为《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报告,强调了胶州湾的优越地理位置,建议在此建筑港口。》》[详细]

“母脉”中山路:百年青岛从这里走出

   中山路一头是历史,一头是现在。进入2011年,随着青岛建置120周年的到来 ,人们对中山路这张青岛名片的追忆也多了起来 。中山路是青岛唯一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走廊,与这座城市历史的进程同步,堪称青岛的“母脉”。从大人的“身着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到孩子的“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中山路在几代青岛人的记忆里,饱经沧桑,历久弥新。》》[详细]

双楼记:见证青岛百年历史

   在青岛,有两幢楼,见证和记录了青岛建置120年来的历史。对于这两幢楼,老青岛人并不陌生,因为它们的身上有着鲜明的历史烙印。它们分别是总督府、迎宾馆。总督府位于市南区观海山南坡,面对青岛湾和小青岛,系德国胶澳殖民地统治机构所在地,为总督所用,故名“总督府”。迎宾馆坐落于信号山南麓,系当年德国胶澳总督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为“总督官邸”或“总督私邸”。 》》[详细]

天后宫:存留青岛的历史底片

   “海山处处皆新色,吊古惟凭天后宫。”青岛早期,在一片新建的德式建筑中,中式建筑风格的天后宫和它旁边的老衙门,在前海风雨潮声之中孤独地守护这份本土血脉。作为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天后宫成为那个时期中国文人对本土文化感怀的唯一寄托。为何德国人强占强拆青岛村,独留下天后宫?这一行为又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文化心理?又有哪些近现代名人在天后宫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记者先后采访了数位岛城文史专家,言说天后宫五百年沧桑。 》》[详细]

胶济铁路:承载齐鲁百年荣辱

   德国人选择强占青岛,将山东纳入其势力范围,就是认为青岛有着优越的港口条件,建一条从青岛横穿省内到省府济南的铁路可便于采矿。早在胶济铁路开工30年前,山东的富庶就引发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设计自由港和伸向腹地的铁路的构想:“胶州湾的开放和上述与内地连接的交通线的开辟,是山东丰富的煤矿资源的前途所在……”据青岛市档案馆征集处于立华处长介绍,为尽快开始修筑胶济铁路,1899年 6月14日,由德华银行、德意志银行、德意志国民银行和柏林商业银行等14家大型银行共同出资5400万马克,》》[详细]

青岛港:一个城市起航的原点

   “说起青岛建港,就不得不提到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李鸿章。”岛城文史专家鲁海,日前向记者讲述了文史资料中关于青岛港诞生的记载。1891年6月,李鸿章看完北洋水师的演习后,从威海南下到胶州湾视察。胶州湾的地形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险要,让这位革新派大臣深有感触。“他认为这里是继旅顺、威海以南的第一大隘。立即上奏朝廷‘胶澳设防,实为要图’,朝廷批准了李鸿章的奏折。”鲁海介绍说,》》[详细]

百岁栈桥:每寸桥身都是浓缩的青岛

   “写什么也别写栈桥,许多本地文人哥们都跟我说过”,青岛音乐人、诗人王音说。因为这个题目早已被有名的无名的、岛内的岛外的、职业的玩票的文人墨客给“写绝了、描绘尽了,抒情的一塌糊涂了”。栈桥之于青岛,就像天安门之于北京,作为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城市地标,它是这个城市最早的码头,与其一起成长,既以“飞阁回澜”位列“青岛十景”之首,又默默见证了百年的荣辱岁月。》》[详细]

青岛建置120年 德华大学:开中国现代教育之先

   地处岛城西部老城区的朝城路2号,原本是一所大学——“黑澜大学”的旧址。黑澜大学,是青岛最早的大学,创立于1909年,它原名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因是中德合办,也称德华大学),后来在口耳相传中产生了“黑澜大学”的称谓。至于原因,一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黑澜的德国军官,也有人说,是因为临海处有一片黑色的礁石。岛城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撰文称,该校校舍面积很大,今天来看,北起单县路、西至范县路(今已在青岛一中校内),南至贵州路海滨,东至鱼台路。不过,1914年日占青岛后,德华大学迁至上海与同济医学专科学校合并,称同济大学。 》》[详细]

追寻历史脚步:青岛啤酒,一个永远不老的传说

   1898年德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占据了青岛。后来,由于远离本土的德国士兵没有啤酒喝,德皇威廉二世遂派人用海轮将酿造啤酒的设备运到了青岛。1903年8月15日,英、德商人共同出资建造了“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这也正是青岛啤酒的前身。在美丽的青岛,有两种液体泡沫是最多的,一种是海水的浪漫泡沫,另一种则是青岛啤酒的激情泡沫。飞扬的泡沫湮没了蓝色海岸 ,无尽的激情释放了魅力岛城,在泡沫与激情的喷发与宣泄中,青岛醉了。 》》[详细]

规划蝶变:从小渔村到大都市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便开始了城市建设,立志要把青岛这个不到两万人口的东方小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当时,他们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进行实地勘察设计形成规划,这是青岛的第一次城市规划,对日后的青岛城市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万国建筑、欧陆风情,风姿绰约的青岛在一次次蝶变中,终于让多年的大青岛梦想渐渐变成现实。》》[详细]

邮电博物馆:连通岛城百年邮电

   位于安徽路和广西路交界处的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建成于1901年。100多年来,它一直是一处邮电服务场所,见证了青岛邮电通信行业的百年沧桑。2010年11月21日,这座老建筑由青岛联通公司出资修建成青岛邮电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老建筑变身博物馆,既是老建筑保护的成功案例 ,也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通信历史的纽带,展出的1000多件小物件更是让已褪色的历史重新清晰起来。》》[详细]

青岛历史上的今天

更多 >>

  策划/设计: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