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叨叨丨藏羚羊从濒危降为近危,珍禽异兽频频现身!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很拼……

2021-08-10 13:1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15039) 扫描到手机

从南方到北方

从内陆到海滨

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正在“归来”

据央视8月9日报道

目前藏羚羊增至约30万只

保护等级从濒危降为近危

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和打击盗猎力度的加强,我国藏羚羊数量已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7万只,增加至目前的约30万只。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栖息于我国新疆的阿尔金山、西藏羌塘,以及青海的曲麻河等地区,是青藏高原的基础物种,也是青藏高原动物的典型代表。藏羚羊,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尤为重要。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 秋培扎西:藏羚羊在青藏高原,以及咱们可可西里地区,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物种,作为一个生物链当中的基础物种,它支撑着一个完整的生物链系统。像棕熊、狼、秃鹫、鹰甚至乌鸦、麻雀都是以它为食。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海境内,是我国推动建设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生态变绿变好,减少了家畜数量,连续实现了10多年零盗猎。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 赵新全:植被的生产力在增加,如果和2000年相比的话,大约增加30%。第二个方面就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在急剧恢复,包括这个明星物种的数量,藏羚羊大概是20年(前)的2到3倍,藏野驴、野牦牛,包括白唇鹿的数量,其实也在这样一个增长量级上。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青海、新疆、西藏三地藏羚羊种群数量,已增加至约30万只,藏羚羊保护级别也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 赵新全:我们现在藏羚羊保护的等级在下降,濒危的等级在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可能有朝一日,这个动物就不需要保护了。

“超级奶爸”悉心照顾小藏羚羊

藏羚羊产崽季节,小藏羚羊非常容易遭受意外。这个时候,不及时对小藏羚羊进行施救,就很难野外存活。因此,每年这个季节,三江源国家公园多个保护站的工作人员,都会在野外搜寻施救、接受喂养一批小藏羚,长大野化训练后再放归大自然。照顾小藏羚羊的10多名保护区工作人员,由于全部是男性,被外界称为小藏羚羊的“超级奶爸”。

秋培扎西,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卓乃湖被称为藏羚羊的“大产房”,到了藏羚羊产崽季节,会有多达四五万头母藏羚在这里产崽。这个时候,秋培扎西和其他工作人员,除了守护母藏羚羊安全外,搜寻施救失去母爱,以及和母藏羚羊走散的小藏羚羊,是他们最迫切的工作。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 秋培扎西:小藏羚羊被遗弃时间不长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救助回来,长时间在外边肯定是生存不了的。一是它本身没有防御天敌的能力,再一个方面是它刚从娘胎里出来,本身体能也不够。

秋培扎西告诉记者,在野外搜寻到并判断出失去母亲的小藏羚羊,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队员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变得经常起来。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 秋培扎西:一般不好找,要是你没有经验根本发现不了,它的毛色和土地颜色是差不多的。

不仅要及时寻找到被遗弃的小藏羚羊,由于卓乃湖保护站条件有限,被救助的小藏羚羊,需要及时送出。卓乃湖保护站离条件较好的索南达杰保护站,虽说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顺利的话也得走上一天时间,天气不好,就得走上十天,稍有不慎,小藏羚羊就有可能夭折。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 秋培扎西:这么多年,保护救助藏羚羊,也有一套经验,车里也不能抽烟,行驶半个小时或四十分钟,必须要停下来,让藏羚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还有一些情况,给它喂养的奶量,要减少一些,怕它有一些晕车的现象。

克服各种困难从卓乃湖被转运出来的小藏羚羊,都被安放在可可西里管理处的索南达杰保护站救助中心悉心照顾,由于小藏羚羊太小,还必须人工喂养牛奶。10多名保护站的男性工作人员,就轮流当起了奶爸。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副站长 龙周才加:每天喂牛奶,早上喂一次、中午喂一次、晚上喂一次,喂完每天就看它的消化,拉出的粪便有没有特别稀。

在这里,小藏羚羊还要经过半野化、全野化等方面的训练,两三年后才能放归自然。由于照顾小藏羚羊时间较长,以至于每次放归自然,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总有太多不舍。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副站长龙周才加:每次放归,说实话特别不舍得,救助的主要原因还是放归大自然,更好去觅食、更好去生活、繁衍自己的下一代。

据统计,截至目前,仅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救助中心,共救助以藏羚羊为主的各类野生动物600多只,成功放归小藏羚羊有50余只。

记者野外探访小藏羚羊的“回家之路”

眼下是母藏羚羊带领小藏羚羊返回栖息地的日子。每年六月份,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以及青海曲麻河地区的母藏羚羊,都会迁徙几百公里,来到青海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等地产崽。7月底、8月初,母藏羚羊就会带领一个多月大小的藏羚返回栖息地。

记者 邵海成: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西五道梁保护站,这里的海拔有4600多米,在我身后不远处母藏羚羊正带领出生不久的小藏羚羊,返回栖息地曲麻河地区。

穿越三江源国家公园五道梁保护站,是藏羚羊带领小藏羚羊返回栖息地青海曲麻河的必经之路。记者现场看到,每当有母藏羚羊带领小藏羚羊穿越公路时,五道梁保护站的工作人员,都会及时拦阻两侧的车辆,让羊群安全顺利通过。

据了解,曲麻河的母藏羚羊从卓乃湖产崽后,带领小藏羚羊返回栖息地曲麻河,需要迁徙200多公里。而来自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的母藏羚羊在卓乃湖产崽后,返回栖息地路程更远,最远的迁徙距离有400多公里,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小藏羚羊回家的路途,不仅遥远,还有来自狼、棕熊等天敌的威胁。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 秋培扎西:我们去巡护的时候,走了10多公里的路程,就见19只棕熊,有母熊带着小熊的,也有成年熊一起搭伴儿的,很少在其他地方见到这种情况,藏羚羊产崽的季节,全部都集结在卓乃湖产崽地,对它的天敌来说,就是饕餮盛宴。

地上有棕熊的袭击,同时,还有来自天上猛禽的威胁。不仅如此,小藏羚羊返回栖息地的途中,来自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威胁,使小藏羚羊的数量,进一步减少。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 秋培扎西:最后能生存下来,返回到自己栖息地的可能只有20%到30%,甚至比这个数字还要小。

秋培扎西告诉记者,藏羚羊栖息生存的环境恶劣,大都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天气寒冷、氧气稀少。整个迁徙过程中,母藏羚羊和小藏羚羊,所表现出来生命之顽强,都深深打动了保护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 秋培扎西:像藏羚羊它生命力的顽强,作为一个旗舰物种,作为一个基础物种,支撑起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也是值得我们去守护、去保护的。

就在上个月

同样有好消息传来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

由濒危降为易危

↓↓↓

7月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其实,早在2016年9月5日(当地时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曾在美国夏威夷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对此,当时我国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濒危等级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

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又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而此次被降级是因为野外大熊猫数量达到了1800多只,生存环境越来越好了,滚滚(网友对大熊猫的爱称)才“被迫降级”。

>>声音<<

外交部:中国环保故事精彩纷呈

7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我们看到昨天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了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的消息。发言人对此有何评价?

汪文斌表示,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国环保故事精彩纷呈。野生大熊猫、藏羚羊、麋鹿等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状况得以改善,荒漠猫、棕颈犀鸟等神秘动物的身影再次出现。东北虎进村,亚洲象北迁,鲸鱼又现大鹏湾。在当今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自觉的行为规范。

“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生态保护离不开国际合作。”汪文斌表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以“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即将于本月举办。中方还将于10月承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我们愿继续同各方一道,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网友:希望早日实现熊猫自由,人手一只熊猫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各种成就,崔书红在发布会上表示,为全面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水平,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模式,促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在“十四五”期间还将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和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在良好的工作基础上,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改善我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看到这里,滚滚的铁粉们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网友们纷纷开始畅想:在不远的将来“早日实现熊猫自由,人手一只滚滚”的美好画面。

还有网友留言点赞中国的成就:现在环境真好,我家附近好多野生白鹭。

也有网友调侃:听说四川人年满12岁可以分配熊猫,希望可以全国推行,谢谢。

>>现状<<

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

近一段时期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新闻不断刷屏

从南方到北方

从内陆到海滨

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正在“归来”

祁连山保护区拍摄到

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

云南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里

拍摄到三只棕颈犀鸟

今年6月

鲸鱼又出现在深圳大鹏湾

今年4月19日

有青岛市民在奥帆中心海域

发现江豚身影

这可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物种

云南普洱:红外相机首次拍到印度野牛幼崽

       近日,云南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在整理安放野外的红外相机时,发现红外相机拍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印度野牛幼崽的珍贵视频,这也是该保护区第一次拍到这一珍稀物种幼崽。

北京首次在房山大石河发现黑鹳巢穴

今年,野生保护工作人员首次在拒马河以外的区域房山大石河发现了黑鹳巢穴。这是继拒马河流域之后,北京发现黑鹳巢穴的第二处,有力证明了黑鹳的繁衍已经走出拒马河,扩散到北京市其他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已经找到了12个野生黑鹳的巢穴,有5个黑鹳的巢穴还在繁殖还在用,它们都来自于北京房山地区的拒马河流域,目前,全北京市的黑鹳已经达到了100只左右。

甘肃祁连山国家公园拍到近白头白唇鹿

前不久,摄影师在甘肃祁连山国家公园内拍到了一个近百头的白唇鹿种群。白唇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高寒地区,分布海拔较高。据分析,这群白唇鹿是随着气温升高从海拔较低的地区向高海拔地区迁徙。

唐家河保护区首次记录新鸟种牛背鹭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博物馆房后的树上,停歇了4只在本地首次出现的头颈有橙黄色羽毛牛背鹭。这是唐家河保护区成立43年来首次记录到该物种。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8年,经过保护区几代守山人的守护,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是大型兽类和鸟类的生活天堂。

甘肃安南坝保护区拍到两只雪豹同框活动画面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意外拍到两只雪豹同框活动画面,这是继2013年在海拔2500米的斯班泉拍到雪豹活动痕迹以来,首次拍到两只雪豹同框活动珍贵画面。

云南高黎贡山拍到大量珍稀动物影像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红外相机拍摄到4-6月大量珍稀动物活动的影像。高黎贡山是我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

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发现24对朱鹮筑巢产卵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已在野外发现52只朱鹮配对,24对朱鹮筑巢产卵孵化,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图为雌朱鹮(右)正给小朱鹮喂食。

山西沁源华北豹带娃出游

在山西省沁源县的花坡风景区,几名摄影爱好者发现两只华北豹出游。一只母豹携带着可爱的幼崽在群山游荡,与人相遇时全程淡定且高冷,毫无惊慌躲避的意思。

云南文山保护区发现星空湍蛙动物新记录

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发现新物种无尾目蛙科湍蛙属的星空湍蛙。星空湍蛙生活于海拔1850米—2656米森林茂密的山间流溪,多见于急流的瀑布附近,整个背面为深紫色或黑褐色,满布不规则黄色小圆斑点。此次发现星空湍蛙,是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新记录,体现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上海时隔78年再次记录到大鵟

在上海市崇明区金日东苑小区发现一只受伤的大鵟,这是自1943年以后上海市再次记录到该物种。

陕西再现野生棕色大熊猫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至管理分局意外发现拍摄到野生棕色大熊猫的影像资料,这是周至管理分局辖区首次拍摄到野生棕色大熊猫,这也是迄今为止,秦岭第10次发现野生棕色大熊猫踪迹。

珍稀鸟类黄胸鹀首次现身深圳沙头角林场

深圳市观鸟协会部分鸟类专家在沙头角林场进行鸟类野外调查时,意外发现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这是深圳市首次在梧桐山地区发现黄胸鹀。黄胸鹀是一种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广西九万山自然保护区首次拍到褐林鸮

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巡护员在辖区内巡护时发现并拍摄到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林鸮。这是首次在保护区内拍摄到褐林鸮。

云南贡山首次记录到白颊猕猴两个种群分布

记者6月14日从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了解到,近日,贡山管护分局独龙江管护站工作人员在整理野外收回的红外相机数据时,分别从两台相机中首次发现并记录到白颊猕猴的珍贵影像资料。

小麂“出镜”重庆阴条岭保护区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安装的红外相机监测到小麂及其活动的清晰视频。从视频中看到,小麂毛色黄亮,膘肥身健,四肢纤细。它们正低头啃食地上的青草,还时不时抬头望望,警惕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样子呆萌可爱。

红外相机监测到西藏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西藏林芝市林业和草原局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今年上半年展开野生动物科研调查监测。科研人员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了豺、贡山羚牛、金猫、云豹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黑脸琵鹭集体做客温州龙湾海洋保护区

在浙江省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树排沙上观测到25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世界濒危黑脸琵鹭。

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

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

物种数量明显增加

↓↓↓

湖北石首野生麋鹿种群达2300头

每年3月到5月是麋鹿产崽季节。今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麋鹿幼崽196头,保护区内麋鹿数量近1300头。如今,石首麋鹿保护区及荆江故道一带野生麋鹿种群约2300头。

1991年,国家在天鹅洲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1993年,保护区开始分批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入94头麋鹿,致力于恢复麋鹿野生种群。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冲垮石首麋鹿保护区拦网,36头麋鹿自然扩散。自然扩散麋鹿逐渐适应野外自然环境,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已在杨波坦、兔儿洲、三合垸、洞庭湖形成四个野生种群,数量超1000头,并被纳入保护区定时、定点监测范围。

保护区成立30年来,拦网、给排水、饲料基地、救护站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升级,巡护设备全面提升,多种科技手段能实时监测麋鹿状况。中科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研究麋鹿种群疾病预防预警系统,呵护麋鹿健康生长。

我国持续织密东北虎豹保护网

卫星遥感数据显示,黑龙江省2000年至2019年间,植被生态质量持续转好,2019年全省整体植被生态质量较近20年平均值提高13.9%,较2000年提高27%,为近20年来最优。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位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区域,跨吉林、黑龙江省两省,与俄罗斯、朝鲜接壤,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自成立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修复栖息地植被、恢复猎物种群、植树造林、巡山清套等常态化保护工作,科研部门也对东北虎开展大量监测与调研。

2017年10月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绥阳局试点区共监测到东北虎影像190次,东北豹影像200多次,东北虎、东北豹等野生动物种群呈现出持续恢复的良好态势。

朱鹮保护创世界濒危动物保护典范

从“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到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正式成立;从升格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再到设立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直至2005年升格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体系日渐完善。

2007年,研究人员放飞了26只人工饲养的朱鹮,这是全球首次异地朱鹮野化放飞。

专家为放飞的朱鹮佩戴卫星追踪器,开展跟踪监测,及时掌握放归朱鹮的生存状况,研究朱鹮野外觅食、繁殖、迁飞等规律,为恢复朱鹮长距离迁徙进行科学探索。对不适应野外生存的朱鹮个体及时救护收容。

在陕西省洋县溢水镇老庄村一处朱鹮巢点,成鸟觅食归来。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从仅剩7只到千鸟竞翔,中国朱鹮保护已经走过40年历程。40年来,朱鹮栖息地向历史分布地不断扩展。“朱鹮栖息地面积,已由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万平方公里。”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说,“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目前,朱鹮栖息地集中在中国陕西、河南、浙江。日本、韩国在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下也建立了野外种群。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朱鹮数量已扩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朱鹮受威胁等级从极危降为濒危。

>>原因<<

我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今年是我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40周年。通过40年不懈努力,我国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

据悉,CITES公约于1973年3月3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其宗旨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因国际贸易而遭到过度开发利用。我国是CITES第63个缔约方,该公约于1981年4月8日正式对我国生效。

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

7月7日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说,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纳入我国各类规划和计划,将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作为纲领性文件,指导中国中长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工作。2020年6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对全面加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作出了安排部署。

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覆盖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崔书红说。

视觉中国供图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要求。同时,我国建立了各类植物园、野生动物繁育基地,使得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成功。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经全面实现了禁捕。从今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

“这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恢复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崔书红说。

视觉中国供图

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说,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自然资源部出台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红树林保护修复等政策文件。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同时,推进实现我国首例蓝碳碳汇交易。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18年-2020年,3年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04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290万亩。“十三五”时期,建成绿色矿山953家。

崔书红介绍说,通过开展部门、区域和国际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2019年,全国涉及野生动物违法案件将近1万起,通过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案件的总数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有关部委,持续开展了“绿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从2017年-2019年,累计发现了34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违法开矿、违法建厂案例,在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违法建设旅游设施和小水电站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5503个。目前,已经完成整改5038个,整改完成率达到了92%。

视觉中国供图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体系初步建立,自然保护地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不断深化;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制度,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推动建成了26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探讨<<

野生动物频“亮相”,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

近年来,野生动物频频靠近人类生活区,这既是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信号,也为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想相处好,先得规划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认为,对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繁衍,有了预期目标才能规划出较为合理的保护区和栖息地范围,同时设立缓冲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而有效避免人兽冲突。

在不少专业人士眼里,感知、探测、摄像等科技手段的利用也能帮助人类在尽量维护野生动物“安全感”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更为精准的观测、保护和必要的干预。要做到“护而不扰”,安然认为需要通过深入的宣传工作,让公众了解野生动物,遵守与野生动物相处的规则,并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国家林草局网站、长江日报、中国林业网、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财经、各地林业局、红星新闻、河南商报、海报新闻、中新网、澎湃新闻、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