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评面丨公众善意不是无良“自媒体”的提款机

2021-10-30 07:3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1400) 扫描到手机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四川凉山的一名儿童被“自媒体”拉到镜头前,讲述自己的“凄惨经历”,这一行为使得这家“自媒体”获得了巨大点击量和转发量。在点击量、转发量就是影响力的网络世界中,下一步的流量变现也就顺理成章。但公众却发现,自己的善意被欺骗了,差点成了一些无良“自媒体”的提款机。

其实,类似新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然我也相信这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我希望此类问题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不能仅仅将问题归结到互联网技术上。

任何一种媒介技术的进步,都会引发传播秩序的短暂“混乱”,也自然会产生新的媒介伦理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此,印刷术的发明也是如此,纸张的发明亦然,比如汉代造纸术的改良就引发了当时舆论的变化,无名氏的诗歌增多,伪书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苗头。但这并不妨碍纸张作为一项技术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可技术何辜?我们不能将一些负面问题的出现,归结到技术的进步上,否则社会是难以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从出现到发展,从门户网站到移动互联,媒介技术无论是在人类的生活还是舆论的表达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交平台所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这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于技术的使用是无限制的,比如在现代印刷术出现之后,也没有谁打印几张纸就能自称报纸的,因为那叫非法出版。现在,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能说能够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就自称“媒体”吧?因而,“自媒体”很多时候是需要加引号的。因为,按照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只有拥有新闻的采编资格,才能称得上是媒体。很明显的是,目前大多数以“自媒体”自居的公众账号并不具有这样的资质。

技术在进步,管理要跟得上,不能对类似于“凉山儿童”的事件听之任之,更不能“删除”“道歉”了事。科技向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能让有些“自媒体”煽动舆论、鼓动风潮,使公众的善意成为他们的提款机。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