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学校须"公私分明" 改制中小学到三岔路口

2008-11-03 05:1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悬念

还有多少名校可跨片自选


    “很多人提到改制学校,都会说学校收费高,但学校的存在提供了跨区片选择优质学校的机会”,青岛市一所改制初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和公办学校在规定的区片内招生不同,以前改制学校和民办学校享受同等的招生政策,就是招生不受区片限制。

    省教育厅明确指出,对于清理、规范后的学校,要明确其招生区域。改制学校若成为彻底的民办学校,应还可以根据民办学校的政策不受区片限制招生,而如果回归到公办学校,则将大受限制。

    记者采访获悉,在小学阶段,市区招生情况一直比较火的市南区的几所名校办的分校,现在基本都已确定了民校的身份,也就是说招生不受区片限制,另外三区的改制小学即使改回公办学校,对整体的招生格局影响也不会太大。

    而改制初中的去向,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近10年来,区片内无优质初中的家庭大多都希望孩子能上育才、志成这样的改制初中,而育才、志成今后如何招生,这一谜底在明年招生中应该就能揭开。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和前些年相比,近两年学生家长虽然对改制初中仍大加追捧,但已经理性了很多。从2006年开始,青岛市基础教育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分期分批建设“优质加特色”初中学校,对首批5所初中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2008年,启动第二批重点建设的5所初中学校,这样,基本已经可以做到市内四区每个区片至少有一所优质初中,使家长不再“零选择”。

    当然,目前的教育格局仍然不能将“择校热”完全降温,只有青岛市的公办教育全面加强,家长们才会安心地让孩子就近入学,而到那时,改制学校的光环留在人们心中的影子才会真正消失。本报记者 刘雪莲

■新闻点评

取消改制学校并非仅为公平


    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带来了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

    一名改制学校的校长,也许会向你历数改制给学校带来的种种“新气象”:校舍翻新了,操场铺上了塑胶,升学率提高了,教师队伍中戴硕士帽、博士帽的增多了。

    一名基层教育局的领导,也许会援引一堆言之凿凿的数据说,名校改制弥补了教育经费不足,改制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孩子有了上名校的机会。

    一些“唯市场论者”和“先富起来”的受益者可能会说,名校数量有限,需求大于供给,花钱上名校也是一种公平。

    ……

    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毫无疑问,改制学校作为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也对缓解“择校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名校改制引发的种种“怪现象”则是无法回避的。

    这些怪现象,我们很多人都不陌生:为了让子女上名校,每年暑假,家长们各显神通,托关系,走后门、递条子。“能进去”,成了唯一的目标,而“进去后”每年要交的一大笔费用,似乎都不成为问题了;改制后,名校招生升学两旺,学校建设得像楼堂馆所,普通学校则日渐门庭冷落;几乎所有办学质量较高的小学、初中都改制了,没改制的也办起了“改制班”,如此一来,重点学校不“义务”,而实行义务教育的普通学校又受冷落;孩子为了拿到进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入场券”,几乎从幼儿园就要开始培优。学生累,家长也不轻松。

    取消改制学校,呼声由来已久。如今梦想成真,但对这一现象背后分歧的思考却不能就此打住。我们欢呼,更重要的是,改制学校从十几年前教育界的流行色,到发展中的饱受争议,再到今日走到历史的尽头,表明我们的政府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己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改制学校的历史过程折射了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的四大转变:从人民办到政府办;从办重点学校到各类学校均衡发展,保证每个公民享受平等的教育;从主观意志办学到依法办学;从规模办学到质量办学。
据长江商报 [编辑: 麦迪]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