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力推重点工程 蓄势21年青岛地铁欲"启动"

2008-11-19 05:0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万事俱备

地质和技术都有优势

    我们青岛基本上都是花岗岩地层,施工花费要比土层低?难道不是挖起来特别费劲吗?对于这一疑问,青岛市公用建筑设计研究院胡日琪总工程师表示,事实恰恰相反。他说如果地铁在多年前开挖,那肯定很费劲,但是现在就简单多了,目前施工机械化程度高了,岩石切割技术也进步了,挖起来难度不大,相反如果在土体里开挖地铁,麻烦可能就要大点了,“虽说土体容易挖,但是在挖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固,这样才能防止坍塌,而花岗岩承重能力强,在承重方面的花费就要小一些,从这个角度讲,花岗岩地层施工花费要比土层低”。有关专家表示,青岛地下是花岗岩地质带,比起需要用各种材料进行加固的软土层,至少可以节省30%的费用。

    “挖海底隧道都没问题,何况地铁呢?”记者采访了解到,地铁开挖技术层面上已经没有什么难题。据介绍,胶州湾海底隧道采取的是钻爆法施工,先由台车钻出直径42毫米的眼,然后放入炸药爆破,与著名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的施工方法相同,这种方法成本较低,而地铁很可能继续沿用这种办法。从前,设备国产化比率低的问题,目前也得到解决。在地铁列车与轨道制造方面,本市的南车四方机车股份公司一直在国内占据优势,并曾为国内外制造过多列设施先进、环保安全的地铁列车,因此地铁线的应用设施方面并不需要担忧。

    “地铁建设会不会使用本市的人防设施?如果用,倒是可以节省不少力气”,听说要建地铁的消息后,家住龙山路的张先生兴奋地说。记者了解到,由于人防工程本身是为国防做准备的,而且弯道较多,断面太小,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表示不会使用防空洞作为主要线路。

■回顾

考虑成本 一度搁浅


    “青岛人最初关于城市交通的梦想,不是跨海大桥,也不是海底隧道,而是地下铁道”,59岁的老青岛毛牧青11月18日这样说。毛牧青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20多岁的他,在公交公司开过15路、23路等南北线路的公交车。

    因为当时水清沟以北到钢厂附近多为纺织、化工、机械等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的职工多在市里居住。由于车辆少、乘客多,高峰期人们蜂拥挤车造成车辆滞站、运行晚点导致纠纷不断。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周围的企业虽然发生了不少变化,但乘车的人并未减少,“乘车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那时就有建地铁的呼声,多为这里经常乘车上下班的职工,以及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他表示,这种呼声一直很强烈。“当时‘青岛市地铁筹建办’的字还是我写的,”毛牧青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领导根据社会呼声和南北线“乘车难”热点就有了建地铁的构想和蓝图,并抽调了公交公司等几个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在南九水路设立了“地铁筹建处”。他告诉记者,由于他当时在公交公司做美工搞宣传,和他关系不错的公交总公司领导路树青也调到了当时的地铁筹建办,就有人建议他来写地铁筹建办的牌子,“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筹建办的牌子有两米多高,我当时用的是黑宋体,还是繁体字”。

    有资料显示,1991年国家计委曾对青岛地铁一期工程批准立项,即老“三线一环”规划的一号线,当时规划是起于火车站,止于胜利桥;1993年9月,《青岛地铁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级评审;青岛火车站地铁站点也在1994年开工建设。但1995年后,国家发布了60号文件,要求设备国产化,对各地规划进行了压缩,青岛地铁项目搁浅。

    知情人士介绍说,由于当时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上海、北京建成的3条地铁线,采用了大量的进口机车设备,综合平均造价达到了每公里6亿至8亿元人民币,高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地铁工程的平均水准。此后国家又要求,凡建地铁的城市GDP必须达1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100亿元以上。这两个硬指标青岛早已达到:2007年青岛GDP突破了37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则达到了292.6亿元,而本市之所以一直没有建,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除香港外,各大城市的地铁运营普遍亏损。“地铁真要开起来,钞票不是哗哗地往内流,而是往外流”。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