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径”原是条独木桥
虽然奥赛获奖看似是通往各大知名高校的一条捷径,但记者采访获悉,很多学校还有学生对最终是否走奥赛这条路,保持着谨慎选择的态度。
成功者都是千里挑一
今年8月份,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在青岛二中举行,共有120名学生参加,这120名学生都是各自所在省的奥赛一等奖获得者,他们是从10万考生大军中经过一轮轮考试脱颖而出的,全部具备高校招生保送条件。10万人到120人,背后有数不清的“陪考者”。
青岛九中副校长周强告诉记者,能获得奥赛省级一等奖的学生,都是非常拔尖的,也需要在奥赛学科付出很多努力,对于本校的学生,虽然优秀者不少,但适合走奥赛这条路的学生并不多,所以学校并不很鼓励学生走奥赛保送这条路,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学校基本也希望学生的奥赛成绩能达到自主招生资格就行,而不希望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奥赛上面,而影响正常高考学科的学习。
部分奥赛生严重偏科
青岛二中的冉辰获得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金奖,可谓是获得了奥赛的最高荣誉,但在采访中,冉辰一直强调自己的幸运,他说走奥赛这条路其实很辛苦,除在学校里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生物学科上,还要花不少的时间在济南的高校进行学习,动手做各种实验。“因为花费了太多时间在奥赛上,所以花在其他科目上的时间肯定少很多,”冉辰表示,奥赛的特殊性决定,一旦奥赛这条路失败了,要想凭高考进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高校,希望就很渺茫了,有的学生可能只能考一所普通本科高校。
目前很多人质疑奥赛的最大理由就是,奥赛已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部分奥赛学生出现严重偏科,在人文科学方面严重欠缺。
部分高校进行调整
对此,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大赛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许崇任表示,奥赛的功利性已引起各方的重视,期待经过逐步的调整能够减少比赛的功利性,比如让竞赛与保送、加分这些条件彻底脱钩。
而在2009年的高考保送和自主招生工作中,有更多的高校考虑到均衡奥赛生和非奥赛生的机会。比如清华大学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笔试将分四个科目进行。理科的笔试科目1为中英文综合,科目2为数学,科目3为物理,科目4为理科综合,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4是提高性要求,考试的内容不拘于高中课程,形式也会比较灵活,重点是考考生的知识面、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等等。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雪莲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