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县路12号堪称“名人聚集地”

2010-07-07 14:3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已改为“骆驼祥子博物馆”对外开放 ,老舍一家1936年、1937年居住在这里。而在此之前 ,这里是黄氏一家的寓址,黄氏家中 ,著名话剧 、电影演员、导演、编剧黄宗江,著名视影演员黄宗洛,著名话剧、电影演员、作家黄宗英被称为“黄氏三兄妹”和“卖艺人家”。

      黄宗江访老舍故居入“自己家门”

  笔者1978年结识胡絜青女士后,就询问老舍一家在青岛的住址,胡老说来青岛初住在登州路,曾迁金口二路(今金口三路2号乙),1936年迁黄县路6号,在这里老舍创作了《骆驼祥子》等作品。但把今黄县路6号照片寄去时,她说不对。我画了黄县路一带的地图,请她标识,却标不出来。这样,往返了几次信件,也未弄清楚,到了1981年胡絜青时隔四十四年重返青岛,一下子寻到了旧居,今天的门牌已经是黄县路12号。实际上它不在黄县路上,只是黄县路通向大学路的一条小巷。

  1980年,笔者又结识了黄宗江,虽是一位大家,但特别随和,是一个可爱的老头,有问必答,回答必详。

  我循例问他在青岛时的住址,黄宗江说:家住龙口路2号。我说:不对吧,龙口路2号是东方市场,您不会住市场吧?他又说:那么是龙口路3号,邻居是曾任青岛市市长(胶澳督办)的赵琪。赵琪住在龙口路1号,龙口路3号可能是对的了?

  1993年黄宗江先生重返青岛,他去参观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他在院子里端详许久,突然说:这就是我家,当时我家住在楼上!我一时十分纳闷?原说是龙口路3号,怎么又成了黄县路呢?我想,胡絜青也好,黄宗江也好,都不会说错的,但怎样解开这个谜,却一直困惑了我许多年。

  一直到几年前,黄宗英解开了这个谜。黄宗英说:1932年我七岁,爸爸因公调到了青岛,任电话局的总工程师。全家——母亲、大哥、二哥、我、大弟、小弟、厨子王师傅、小脚李妈、老张妈都去了青岛。到了青岛住在龙口路二层楼上,院子很大,分前院、宅院。前院很空旷,隔壁是赵琪市长(按:这时赵琪不是市长,赋闲在家),他借地方摆了百多盆一色的黄菊花,颇为壮观。

  据黄宗英的说法,我先去老舍故居在院子里可以看到赵琪旧居的一角,再绕到龙口路,在龙口路1号旁边是一个院,现在已经有一座建筑,大门赫然正对着老舍的故居,只是这个院子与老舍的故居之间已有一道墙,黄宗英所说的“宅院”与“前院”不相通了,而前院大门正对着东方市场,与胡絜青、黄宗江的说法完全一致。前院对着东方市场,每天有些洋车夫在这里“候座”。

      年少时的黄宗江就读青岛市立中学

  黄宗江与黄宗淮兄弟二人在青岛市立中学(今为青岛一中,当时的校址在汇泉)读书,平时住校,星期六下午才回家。

  黄宗江自幼喜爱文艺,尤喜话剧。学校有个秦惠亭老师,黄宗江、朱传凯等同学要求演戏,秦惠亭写了儿童剧《门外的孩子》由黄宗江主演,秦惠亭又写了儿童剧《雨中》仍由黄宗江主演。两出戏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又在大学路的两湖会馆为社会演出,所以黄宗江的艺术之路是由青岛开始的。他说:这两出儿童剧都在上海出版,是中国最早的儿童剧剧本。

  东方市场的北门外有一家荒岛书店,其实是中共地下党的地下联络点,青岛“左联”的活动地点,负责人孙永乐(乐文)见黄宗江常去看书、买书认识了他,又介绍他认识了萧军。这时萧军、孙永乐都是《青岛晨报》的编辑。黄宗江与同学李前管(后改名李普,曾任新华社的副社长)要求在报纸上做一个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的周刊。报社同意了,他俩编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周刊,黄宗江又开始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说他用“江子”当笔名,诗歌、散文、小说都写,还写了话剧剧本《光明的到来》,这是他一生中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以后黄宗江走上了演艺生涯,以创作话剧《大团圆》而成名。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电影编剧,创作了电影《农奴》、《柳堡的故事》等电影剧本,具有国际声誉,还创作有话剧、京剧剧本,晚年的文学创作也很多。

      黄宗英难忘青岛生活,常去汇泉放风筝

  黄宗英与黄宗洛就读于江苏路小学,黄宗英调侃黄宗洛,她说:老师问黄宗洛:你家谁最小?宗洛说:我最小,老师说:黄宗英是你的什么人?宗洛说:是我小妹,老师说这孩子智力不大好,黄宗英说其实全家人都叫我小妹。

  黄宗英回忆青岛生活时说:我总觉得我们家无所谓“家教”,我爸老没大没小的,看着我们上树、爬墙,还拿他当马骑。他在戏园子里有包厢,常带着孩子们去看戏,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同乐会上演讲、演戏、跳绳……爸爸总是观众,家里有许多书,有《万有文库》《中学生文库》《小朋友文库》,兄妹们办起了“我们的图书馆”还刻了图书藏书章。

  大哥(宗江)、二哥(宗淮)住校,每星期六回家,王师傅就做他们爱吃的菜,让他们吃个盆光碗净,王师傅还为他们炒油炒面,带到学校冲着喝……

  父亲常带我们去海水浴场,去汇泉放风筝。黄宗江在学校里演戏,父亲带着黄宗英等孩子们去学校看戏,当观众,黄宗英也从此深受影响 。黄宗江编《黄金时代》周刊的时候,“逼”着宗英写文章。

  以后,黄宗英也从艺,初为话剧演员,主演《甜姐儿》而出名,因而黄宗英也被称为“甜姐儿”。以后进入电影圈,主演了《家》《追》《乌鸦与麻雀》等,是一代红影星。晚年的黄宗英热衷于文学创作,其中写了许多篇回忆童年青岛生活的散文。在《美丽的青岛》中写道:“我喜欢青岛,先不说那碧海蓝天金沙滩,城市街道也规矩整洁。”

      1934年底黄氏一家离开,1936年初老舍一家搬入

  黄宗江的同学回忆,1934年秋天,黄宗淮跑到我们教室里来,抱着黄宗江哭着说:咱爹去世了!当时他们一家像塌了天。他们一家无法再在青岛住下去,这年冬天,伤心地离开了青岛去了天津。为了生计,兄妹几人进了演艺圈,却成了名人。1934年底黄氏一家离开,1936年初老舍一家搬入,同住一座楼却无缘见到,中间隔了一年。以后前院与“宅院”中没有了门,而是一道墙,门牌成了黄县路6号,现在又是12号。

  世事的变化,在黄宗英的回忆中得到了破解。文/鲁海  图片选自《老舍的青岛岁月》,左上图为黄氏三兄妹。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俞薇]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青岛 黄县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