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号议案
A “非遗”在身边,多不为人识
在青岛多数人都知道崂山有个石老人,可是,你知道有关石老人的传说吗?2月21日,记者随机询问了10个人,只有一位青岛土生土长的80后女孩知道,而且叙述还不全面。
记者从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得知,2008年9月,石老人传说被列为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区级非遗项目。据悉,石老人的传说是崂山风物故事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居住在午山脚下的一个勤劳善良的渔民,与聪明美丽的女儿相依为命,不料有一天,女儿被龙太子抢进龙宫。可怜的老人日夜在海边呼唤,望眼欲穿,后来,趁老人坐在海边托腮凝神的工夫,龙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头。
老人的女儿得知消息后,拼死冲出龙宫,向变成石头的父亲奔去,她头上插的鲜花被海浪吹落到岛上,扎根生长,从而使长门岩、大管岛长满野生耐冬花。当姑娘走进崂山时,龙王施展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定在海上。从此父女俩只能隔海相望,永难相聚,后来人们把这块巨礁称为“女儿岛”。
记者随机采访的多数年轻人表示,这几年“非遗”一词提得多了,但具体指什么,哪些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人都说不出来。
B 人大议案力推濒危“非遗”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本市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走向消亡,一些民间舞蹈、民间技艺由于技术含量高,训练周期较长,传承较难,后继乏人。有的即使有人能演,也年事已高,不能完整传授,处在“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的市人代会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提出,“受现代大众流行文化的不断冲击,民间文化市场逐渐萎缩,其从业者的收入普遍较低甚至无以为继,再加上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的危险。例如,胶州风筝、青岛花灯曾风行一时,现在已无人能做 ;深受群众喜爱的柳腔、茂腔等因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艺术质量下降,受众日渐减少”,并形成大会议案,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我们把议案办理工作作为推动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契机”,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得知,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市积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习场所,扶持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市群众艺术馆在馆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尤其是拳术、剪纸和秧歌等非遗项目深受市民喜爱 ,“收效挺好,比如胶东大鼓都已经有固定学员了”。非遗中心还在青岛市郑州路小学、燕儿岛路小学、十六中等中小学设立传习点,定期组织传承人授课传艺。
此外,胶州市的中国秧歌城建成投入使用,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秧歌节。即墨市投资20万元招收并资助20名学员赴外地艺校学习柳腔表演艺术。崂山区举办了首届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本市还积极向上级争取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扶持经费,目前已经为胶州秧歌、胶东大鼓 、崂山道教音乐、茂腔等项目和曾金凤、梁金华、吴英民等传承人争取到了国家和省级专项补助经费103.6万元。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