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特警公开排爆演练 身份证制作室首次开放

2011-03-24 05:4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身份证人人都有,不过这张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卡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却鲜为人知。3月23日,“警营开放日”,位于肥城路的市公安局居民身份证制证所成立 24年来首次对外开放。在全副“武装”后,记者进入这一无尘流水线,揭开这一“保密车间”的神秘面纱。据介绍,出于保密需要,制作身份证的下脚料都需要完全粉碎后再处理。

进车间不能带一丝灰尘

    23日上午10时许,居民身份证制证所的大厅里站满了众多前来参观的市民。“这里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一位工作人员说。这处为岛城市民制作身份证的车间成立于1987年,24年来一直处于保密状态,这次是第一次公开亮相,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特殊环节,仍然还是保密内容。

    想进入车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车间要求无尘环境,记者戴上帽子、穿上防护服和鞋套后,才得以进入车间的入口——风淋室。这间勉强能挤下6个人的小屋里,除了前后两道玻璃滑轨门外,两侧是布满出风口的“风墙”,玻璃门关闭后,“风墙”开始猛吹一阵冷风。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确保身份证在制作过程中不受灰尘污染,进入车间必须经过风淋室的“风洗”,将身上的浮尘全部吹掉,而“风墙”吹出的冷风是经过层层过滤的,以保证无尘。

制证下脚料都得粉碎处理

    与多数人想象的不同,身份证并非一张一张制作出来的,而是一次8张在同一底板上同时上线,需要经过12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就是数据核验,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对需要制作身份证的照片一一核对。确认照片和信息无误后,数据被打包发送到一间玻璃房进行“膜打印”。在这间仍然处于保密的玻璃房内,工作人员将身份证上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通过激光打印到一张特殊的透明膜版上,一张膜上有8张身份证的信息。

    随后,将制好的膜版与底板进行初定位。底板就是身份证上除去文字、照片的雏形,内含芯片,膜版和底板都是公安部统一配发的。工作人员将膜版覆盖在底板上,确定位置无误后,由机器将膜上的9个点定在底板上。随后,半成品的身份证被送到另一部机器。而所有的下脚料,都必须经过彻底粉碎后再进行处理。

身份证成型后还要“唤醒”

    带有文字和照片的膜版在初定位到底板上后,身份证就已经初步成型,但还需要进行裁切。在送到平压冲切机器上后,一版8张的身份证需要先经过133℃高温的预加热,再经过 166℃的加热,随即再进行冷却,接着由冲压机进行裁切,在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后,一张一张身份证就从机器中传送出来。

    此时的身份证虽然看上去已经是成品的,但还缺少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唤醒”身份证。原来,每张身份证的内置芯片都写入了可读信息,身份证成型后,需要送到“电写入系统”,经过核验无误后,才正式下线,此时的身份证已经与市民拿到手里的身份证无异。

“保密车间”全省只有三家

    制作一张身份证需要多少时间?居民身份证制证所主任曹世斌介绍说,身份证是一次8张同时上线的,制作流程上需要经过数据核验、膜打印、平压冲切、电写入等12道工序,但用时只需要20分钟。

    而这处看似不起眼的身份证制作车间,“产量”高得惊人。“2005年全市换发二代身份证时,一个月就制作了30多万张。”曹世斌介绍说,全市90%以上的市民都已经用上了二代身份证,现在每个月的制证数量在5万多张。

    市公安局户政处处长张颖介绍说,制证所并非每个地市都有,目前全省仅济南、青岛两地有三处。根据规定,二代身份证需要在6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岛城警方户政部门凭借着制证所在本地的优势,已经把这一时限缩到了20个工作日,在高考等特殊时期,还会加急办理制作,尽量减少等待时间。

■人物

天天看照片,见谁都像熟人

    小郭在制证所负责第一道工序——数据核验,每天要面对数千张照片,逐一进行对比。“一个数据包最多时有80张照片,我们两个人一天得看好几千张。”小郭需要将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解析,再进行肉眼的分辨,从中挑出不符合要求的。

    “照片的颜色太红或者太黄、重像的、两个人照片一样的、头部拍得过大、光线过强等不合要求的照片,都需要挑出来。”小郭说,通常情况下,看完一个80张照片的数据包,需要大约两分钟。

    每天看上数千张照片,小郭笑言下班后就有点头昏,好在他和同事每隔一定时间轮换一下,所以视力并没有受到影响,但另一个问题一直伴随着他。“照片看多了,到马路上看谁都像是熟人。”小郭笑着说,看的照片太多,经常会感觉见到了“熟面孔”。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青岛特警 排爆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