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子交付时已经过简单装修。
帐篷避难,30多人睡大通铺 地震带来的慌乱、无助还没有散去,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刘海清一家的面前:家没有了,到哪里去安身?
活动板房还没有建好,距离北川最近的开阔地带——绵阳市区成了绝大多数北川人的选择。九州体育馆,成了收容北川人的集中地,从2008年5月13日开始,一群群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北川人开始陆续来到这个被北川人称为“难民营”的地方。
十年前,刘海清一家在绵阳市郊建有一处房子,震后这处房子就成了刘海清一家人的避难所。最开始,余震不断,没有人敢住到房子里,刘海清他们就在家门口附近的一处空地支起了4个大帐篷,帐篷连在一起,下面铺上薄木板防潮,亲戚、朋友们都来投奔,帐篷一下子住了30多人。虽然睡的是大通铺,但相比住在九州体育馆的北川人,这里已经算“豪华”了。
所有的加油站都加不了油,刘海清一家和亲戚朋友的轿车寸步难行,只能当成遮风挡雨的工具。刘海清是政府干部,他必须每天在岗 ,很少回绵阳的帐篷里住,李兰已提前办理内退,就负责照料在帐篷里避难的亲戚朋友。每天早晚,李兰会熬上一大锅粥,给亲朋们每人发只碗,大家就蹲在帐篷里喝粥。震后的前段时间供应紧张,家里以前存的腊肉、咸菜等,就成了所有人的美味佳肴。
绵阳大街上出租车很少,2008年5月14日,刘航花了很长时间才拦下一辆出租车,到“难民营”去打听奶奶的消息,但没有任何结果。
当天,刘海清回到了绵阳的帐篷里,还带了一个小女孩回来避难。她是从一个中学的废墟中挖出来的,被埋五十多个小时后奇迹生还。小女孩说,他们这个教室里只有三个人活着,有几个同学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被饿死渴死闷死,有一个同学更惨,闷得受不了自己撞桌子死了。
震后庆生,乡愁那头是废墟 2008年5月17日,刘家的大帐篷里有了震后的第一次聚会。一个被刘航唤作谢叔的人住进了大帐篷,这天也是谢叔的生日。谢叔和他爱人赵阿姨是刘海清、李兰夫妇最好的朋友,不幸的是,赵阿姨已被证实在地震中丧生。
那天,李兰买了些卤菜,刘航从家里提了瓶红酒,给谢叔庆生。这次庆生,成了真正的“庆生”,庆祝大家的大难不死。晚饭是地震后从来没有过的丰盛,但酒喝完了,筷子很多人都没动。每个人都在讲述地震,讲起来就没有别人插话的机会。
这段时间,刘航在天南海北的同学都给她打电话,她们问刘航需要什么他们给寄过来。刘航就说需要一些驱蚊药水、旧衣服。各地的同学纷纷张罗寄东西,他们到邮局的时候才发现不能寄给私人,只能寄给红十字会统一分发。他们又提出给刘航捐款,被刘航拒绝了,他们很坚持,刘航更坚持。那些天 ,刘航和住在帐篷里的朋友们每天都收获着感动,刘航也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每一个朋友,那些失去的朋友已经失去了,但身边的一定要珍惜。
刘航最好的朋友王萍,是刘航很大的牵挂。地震发生后,王萍6岁的女儿和妈妈全部被埋在废墟下,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为了压制随时可能崩溃的情感,王萍匆匆随所在单位北川县防疫站深入震区救灾。
那一段时间,刘航将北川从前的美丽画面贴到了自己的qq网络空间里。
她还在日志里改写了余光中的《乡愁》,最后一句是“现在 ,乡愁是一片残缺的废墟,我在这头,北川在那头……”
北川是根,现在没有根了 在大地震整整过去一百天的那一天,北川老县城对外开放,刘航想回去,被丈夫周云拦着,说不安全,终未能成行。
当天晚上,绵阳也出现了大风。刘航失眠了。想到北川,泪水就开始泛滥。刘航的母亲李兰是地道的羌族人,她跟着刘航参军的父亲四处奔波,成都、无锡等地一住都是好几年,最后终于在北川落脚。而如今,家被毁了,那种漂泊的感觉让刘海清再次凉到心底。
李兰总是想起从前在北川的平静生活。地震前,每天傍晚吃了晚饭后,他都要和丈夫刘海清一起环绕北川县城走上一个多小时,多少年来雷打不动。而饭后散步也是大多数北川人的习惯,甚至中午午饭后都有成群的人在大街上溜达。北川地处大山的怀抱中,冬暖夏凉,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李兰每次在街上买菜或买其他东西,没有时间拿回家,只要让买菜的人帮她把菜直接放到家门口的小卖部就行了,下班的时候,买好的菜准在那里,菜钱见面的时候再给。
北川是根,可现在大家没有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