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今后五年将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2011-05-18 09:54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青岛市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阐明2011~2015年李沧区发展战略意图 ,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资源配置,是今后五年李沧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编制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

  A 诚信实干奋勇争先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李沧区上下发扬“诚信实干、奋勇争先”的李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日臻完善,“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确区域发展定位,战略布局明显优化。李沧区委、区政府确立了“拥湾枢纽、生态商都”的发展定位和“一极两轴三区四带”的战略布局,新的发展定位和战略布局体现了李沧的优势,明确了发展思路,符合青岛市整体发展规划和李沧区情,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明显升级。2010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13亿元,年均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年均增长1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亿元,年均增长19.4% ;区级财政收入10.3亿元,年均增长12.2%。服务业比重达到44.7%,较“十五”末提高11.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由“十五”末的8:2调整为2:8。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绩显著,累计引进过亿元项目35个,过十亿元项目20个;全区在建和即将开工大项目52个,总投资1064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速。

  重大项目有效推进,发展空间明显拓展。铁路青岛北客站、地铁M3线开工建设,金水路拓宽改造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启动,环湾大道建成通车,海湾大桥及延长线工程即将投入使用,交通商务区、现代商贸区、生态商住区建设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两改”工程进展顺利,城区面貌明显改观。注重品质建设,实施规模开发,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开发企业参与“两改”项目,建设经济适用房139万平方米,廉租房1920套。青岛市宜居城区的新形象初步展现。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功能明显增强。投入15.4亿元,拓宽、打通道路92公里,改建、整修道路80余万平方米,路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投入约 10亿元,铺设雨污水管线25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550万平方米,建成区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65% ;集中供气覆盖率达到73%;新设变电站2座,改、建供电线路130公里,新增供电能力12.6万千伏安;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7.8万户。

  节能减排扎实有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按期建成发挥效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达到100% 。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6%和18%,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新建公共绿地23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共绿地18.8平方米,总体环境质量良好。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李村河上游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竣工,79处污染点源整治完毕。楼山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实现突破 ,直排河道污水量大幅减少。大村河整治暨李沧文化公园工程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民生保障明显提升。广泛开展“五大文化”建设,以“迎办世园会、建设新李沧”为主题,开展了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公共文明指数不断提高。投资27.3亿元,办成50件政府实事。科技经费投入5800万元,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投入1.5亿元新建、改造学校30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连续举办五届“青岛民俗文化节”;青岛三医迁建工程全面开工;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3.2‰。积极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发放促进就业资金6060万元,发放保障金及各类救助金12525万元。老年福利事业向普惠型转变,荣获“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荣誉称号。“3310”社区建设工作模式初步形成。

  B 三年大发展五年新跨越新战略描绘和谐文明新李沧

  “十二五”的发展目标为:经济总量实现倍增,交通商务、现代商贸、生态商住三大功能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拥湾枢纽、生态商都”初步建成。“一极两轴三区四带”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地位实质性确立;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建成青岛胶州湾东岸的核心区。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达到383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2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8%,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 以上,土地开发中的现代服务业用地比例控制在20% 以上,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5%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

  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推动旧城区更新,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建成“五纵四横”骨架路网体系,路网密度达到4.22km/km2,路网容量增加60%,路网饱和度小于0.85;完善李沧区排水系统,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5% 以上 ;供热主管网铺设率达100% ;配套建设燃气、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新建、扩建小区公共设施配套完善率达100%,建成区具备集中供热开通条件覆盖率100%,城区功能大幅完善,城区品质极大提升。

  生态建设获得新进展 。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8%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8% ,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区绿化覆盖率43%,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20平方米,基本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

  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 。全区常住人口达到68万,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基本养老医疗政策覆盖率100% ,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51张,科教文卫体支出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不低于50% 。养老、医疗、住房、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经过五年奋斗,李沧将站在一个更高的发展起点上,展现出新的城市形象:半岛地区有影响力的商务商贸强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标杆区,宜商怡居的“两改”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新区。

  C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十二五”期间,李沧区将以定向招商、项目推进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实施“一极两轴三区四带”战略布局,对接青岛市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壮大提升现代商贸流通业

  按照“点线面”的商贸总体战略发展格局,培育若干在山东半岛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点”,建设若干条具有青岛特色的“线”,带动整个李沧商贸业发展的“面”,打造服务青岛、辐射半岛的现代化“生态商都”。

  重点培植现代商务服务业

  突出“现代模式、交通经济、总部汇集”的李沧特色,在重点区域培植若干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商务功能区,把李沧建设成为青岛北部的现代商务服务高地。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

  以世园会项目为载体,以大型文化旅游项目为依托,重点构建“百果山—十梅庵—滨海高地公园、天水路”的“三点一线”旅游新格局,突出滨海旅游、购物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特色,建设复合型旅游功能区,打造时尚休闲城区。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

  依托交通优势,加快推进物流业集聚基地建设,利用铁路青岛北客站、海湾大桥和环湾大道重要节点发展专业化物流,实现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建成青岛市区最大的物流集聚区。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将企业搬迁与园区调整、传统制造业升级与新兴制造业引进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按照房产类型与区域产业布局交融原则,合理安排商住比例,留足产业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引导房地产业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把李沧建设成为以中高端房地产为主体的滨海依山临河生态宜居新城。

  D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生态城区

  规划先行,以国际化视野引领城区品质提升,统筹区域发展资源,高起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抓好城区功能配套,高效率抓好“两改”工程推进,高标准抓好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大幅提高城区承载力,加快城市更新进程,实现交通商务区、现代商贸区、生态商住区协调发展。

  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骨架路网体系。加大城区路网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五纵四横”主干网的打通、改造工程;新建、翻建道路308条,总投资197.5亿元,其中主干道29条、80.8公里,投资150.9亿元;次干道30条、57.2公里,投资17.8亿元;支路249条、60.5公里,投资28.8亿元。结合铁路青岛北客站、地铁、城际高铁、海湾大桥青岛端接线的建设,高起点建设路网体系,形成网状加放射线的路网格局,构建包括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在内的多模式、复合型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重点区域交通系统。建成铁路青岛北客站交通系统,重点建设完善安顺路、汾阳路、金水路、太原路等城市主干路网体系,完成站前路网体系。建成李村中心商圈的立体交通系统,实现地上与地下交通系统的有机对接,改造商圈内的道路及跨李村河桥梁,确保中心商圈交通通畅。建成世园会区域便利交通系统,重点建设世园大道、天水路、九水东路、东川路、汉川路等,全面完成世园会周边主要道路工程。沿李村河观光带、胶州湾沿岸观光带建设步行栈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完善水、热、气、电等管网系统,全面推进“水热气万家通”工程,有序推进公园、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大幅提高城区承载力。完善排水系统的主要骨架及楼山河流域、李沧东部区域的排水系统,加强给水主管网及管线附属设施建设,推进李沧加压站工程,使自来水日处理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日。推进集中供热进展,实施李沧东部供热站续建等热源和配套管网工程,“十二五”末全区基本具备集中供热开通条件。用3年时间为建成区具备条件的居民全部实现供热,集中供热覆盖率提高到95%。随城区改造项目建设,同步敷设燃气配套设施,优先发展天然气。建成区供气覆盖率提高到100%,建成220KV、110KV变电站各1座,55KV变电站15座,完成30条道路电力线下地。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民防空建设的有机统一,地下“平战结合”项目建设达到人均0.5平方米的标准。

  二、建设生态文明城区

  实施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与交通节能,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坚持全防全控、重点攻坚、高效治理。以企业搬迁为契机,抓好全区节能减排工作,重点监控高耗能行业和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及低碳居住社区,初步建立低碳排放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加强环境保护。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岸线和生态保护为重点,实现环湾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和胶州湾近岸海域保护工作,实现李村河、楼山河、湾头河、板桥坊河入湾河流的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使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保护,推进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和烟尘排放,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率不低于90%,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5% 。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100%,工业污泥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实现无害化处置。建立环境跟踪与评价体系,形成主要工业污染源定期普查机制,不断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城区。“十二五”期间,投资约25亿元,重点实施32个生态项目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推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年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5.0%。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水、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避免环境超载。完成山体补绿和全部旧小区、剩余21.4公里河道及10公里海岸线的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坊子街山、牛毛山、枣儿山、河南庄山等山头公园的综合整治。建设滨海高地公园,打造全新海岸线景观。推进百果山、老虎山、卧龙山、双峰山四大城市“绿肺”工程和滨海公园城市“绿肾”工程建设,加强林地保护,协调推进区内道路绿化、垂直绿化、庭院绿化工作,建设街道绿地,着力塑造富有特色的生态城区。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属地管理,加强城市管理集约化、专业化建设。强化区、街道、社区网络化城市管理体制,充实基层管理力量,提升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管理常态化、精细化、社会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建立城管长效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城管规范化建设。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提升文明执法水平,实现由“突击整改、专项整治”向“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转变。完善考核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促进城市管理高效运行。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整体调控,加大老街区和老建筑开发保护力度,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亮化美化,严格查处违法建筑、占道经营、违规户外广告等。加强城市交通的高峰调流、科学疏导,优化城市交通组织管理。全面提高市政设施养护管理水平,增强掘路施工计划性,规范现场管理。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曹海霞]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

商讯

公告>

楼市动态

更多

频道推荐

山东 | 青岛

互动

社区 |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