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蓝图
四年半绘出6000多张设计图
自从2000年开始,他就参加胶州湾隧道建设正式论证。十年磨剑,他见证了胶州湾隧道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也在这项百年工程建设中,默默地耕耘着。
他就是周书明,1973年出生在河南愚公故里、济水之源——济源,现任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第五设计分院院长、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项目负责人,胶州湾隧道工程总设计师。
自2001年2月,青岛市政府把跨海通道列入“青岛市第十个五年计划”后,周书明就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技术骨干多次到青岛进行初测及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工作,主要研究了青岛修建青黄海湾通道可行性。
2003年,周书明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了青岛胶州湾隧道可行性研究工作,顶着巨大压力带领项目组成员进行着他第一次、也是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第一次的海底隧道可行性研究工作。
2006年11月,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中标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正式进入设计阶段,院长任技术总负责,周书明任项目负责人。
在此后四年半的时间里,周书明带领设计团队,驻扎青岛现场,主持集体方案研究及科研攻关,绘就了胶州湾隧道的设计蓝图58册6000余张。
■关键词 技术
致力技术革新勇挑隧道大任
曲立清是青岛国信胶州湾交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也是胶州湾隧道项目技术负责人。工作二十年来,他几乎参与了青岛市所有重特大工程项目建设。技术革新是他一贯的理想追求,在胶州湾隧道工程项目中,他创造了集大成于一役的辉煌战果。
在隧道建设过程中,他完成了“青岛胶州湾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研究”、“青岛胶州湾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技术”、“青岛胶州湾隧道高性能初期支护及检测方法研究”、“青岛胶州湾隧道高性能耐久性C50混凝土研究”等二十多项胶州湾海底隧道课题的研究论证。
目前,他正主持和参与实施两项国家863计划——“复杂条件下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警装备与系统研究”、“地下工程承压地下水的控制与防治技术研究”的攻关,并已取得较大突破,形成了我国海底隧道建设成套技术。
这些成果的取得为胶州湾海底隧道规避施工风险、保障安全生产、加快施工进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省了大量的投资。他的许多课题成果或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或填补了国内空白。
■关键词 石头
收集隧道岩石贴上标签收藏
在胶州湾隧道薛家岛段临建办公室里,作为甘肃铁一院工程监理公司海底隧道副驻地监理工程师,马若飞有个习惯,那就是收集隧道里面的岩石,摆在他的办公室里,闲暇的时候还会用锉把这些岩石打磨一下,这也是他坚持多年的爱好了。
无论在马若飞的办公室里,还是在门外,都堆放着各种岩石,他说这些都是在挖海底隧道的时候挖出来的,他选了不少留了下来,还标上名称、日期和在哪个位置挖的。
马若飞说,这些都是他的宝贝,现在他已经做出了胶州湾隧道成功贯通的纪念景观岩石,他说等工程结束后,他就把这些宝贝带走。
他告诉记者,作为工程驻地监理,他们这些人到处跑,哪里有项目就去哪里,在外面风餐露宿是经常的事情,在工作里他就养成了这样的爱好——收集各地的岩石。
马若飞告诉记者,除非发生级别很大的地震,其他像气象变化之类的因素都不会对海底隧道造成影响。“这个问题气象专家也已经进行过论证,周边300年内不会发生大的地震,因此海底隧道肯定是畅通无阻的”。
他说,在海底隧道开挖前,他们先进行了好几次地质预报,“先探后挖”。“开挖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前面岩石的强度是多少,里面是否有水。”马若飞说,在搞清楚这些问题后,他们再挖,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开挖安全。
■关键词 坚守
“新人”钻研技术节省投资几百万
王希浩是桥梁与隧道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现担任青岛国信胶州湾交通有限公司团支部书记。2008年王希浩参加工作伊始,就放弃留在公司总部工作的机会,主动请缨去海底隧道施工一线。隧道工作环境具有施工噪音大、空气污浊等不利条件,尤其是海底隧道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突出的特点,随时可能出现塌方、落石、涌水等突发事故,恶劣的环境条件和施工的高风险性没有动摇他坚守一线的信念,每天24小时吃住在一线,战斗在一线。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但他几乎一个多月才回家一次,将工地当成了自己的家。
“初生牛犊不怕虎”,王希浩充分发挥基础好、专业知识扎实的优势,积极投身于关键施工技术攻关,与大伙一起成功解决了海底隧道大断面等技术难题。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王希浩不畏困难,毅然挑起了围岩变更的重担,运用自己的所学和前期的跟踪积累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钻研技术,对围岩变更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判断,从而指导了施工,确保了安全。仅围岩变更一项就节省投资几百万元。 文/记者 成跃文 连茂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