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故城城墙上布满了姜井,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图为一名村民往姜井里放姜。
在"康王坟"的山脚下 ,这种汉瓦片在农田里不难找到。
大沽河畔计划要建的汉王城效果图。
大沽河在平度市古岘镇和仁兆镇一段异常“神圣”:西汉时期的“康王”刘寄就葬在河畔,“康王坟”周围散落着大小汉代坟头400多座,形成壮观的六曲山古墓群 ;墓群东南方向30里外,是著名的即墨故城遗址,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按照此次大沽河的治理规划,这里将被建成“故城文化旅游区”。然而,在10月24日~26日三天的探访中记者发现,这片重要的历史文化宝藏,目前仍是一片荒芜的状态,“康王坟”遭遇盗墓,故城遗址的古城墙被当地村民用来挖井存姜,5里长的城墙被挖得像个“蜂窝”。“故城文化旅游区”如何开发建造?建成后靠什么来吸引人气?现状和规划的巨大差距引人深思。
■现状 2.5公里古城墙上布满姜井 在平度市境内,小沽河是大沽河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次大沽河的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出要把这里开发成“故城文化旅游区”,而开发的依托,就是即墨故城遗址。古岘镇朱毛村是小沽河边的一个小村庄,也是西汉时期的即墨故城遗址所在地,据当地对文史有研究的村民讲,西汉“康王”刘寄在这里做胶东王时,即墨故城是齐国的陪都,城市地位仅次于国都临淄。
朱毛村以种植生姜和芋头为主,眼下正到了生姜丰收的季节,24日下午,记者走到这个村子时,碰上一队农用三轮车满载着刚挖出来的生姜浩浩荡荡地往村子的东边走去。“去下井。”村民老杨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的生姜产量比去年增加很多,可“姜你军”大势已去,如今的生姜卖价极差,“平均一亩地赔2000元”。价格太低,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生姜舍不得出手,村民就挖了许多姜井,用来囤放生姜。“就在东边的城墙上,听说那是汉朝留下的老城墙了。”老杨顺口说了一句。
在汉代城墙上挖姜井——记者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决定跟随三轮车队去看个究竟。车队走到一处看上去像大坝的地方停下了,“这就是古城墙了,姜井就在上面。”老杨从车上跳下来,指了指城墙头上的一块石碑。记者走上前一看,石碑上写的是“即墨故城址”。
“这一段是即墨故城的城墙,从西汉到现在,有2000多年了。”看记者拍照,一名中年男子走上前介绍起来。通过攀谈记者得知,他是平度市仁兆镇冷戈庄中学的老师,叫杨文新,对故城遗址研究多年。
“你看这密密麻麻的姜井,多珍贵的汉城墙啊,都被掏成‘蜂窝’了。”杨老师带记者爬上城墙,徒步预测,这段城墙约有5里长,基宽近30米,顶宽约15米,三步之内就有两三口姜井,井口直径半米左右。一名正在下井放姜的村民说,他家的姜井有四五米深,“深的有七八米呢。”
即墨故城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汉城墙上竟然挖起姜井,实在不可思议。“也不让挖,有好多井都封了。但是我们的地就在这附近,不在这儿挖,这些姜放哪儿去啊?”村民说,故城遗址是禁止挖井的,但实在找不到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
“康王坟”遭盗墓毁迹斑斑 跟即墨故城遗址相呼应的,是葬着胶东王刘寄的“康王坟”。杨文新自愿当起了记者的向导,带记者往古岘镇西北方向走去。一路上,他讲了不少“康王坟”的故事。
“康王坟是一座山,康王本想葬在山下,可他儿子一辈子跟他对着干,康王临终前故意说反话,说要葬在山上,谁知康王儿子这次真听了话,便把康王埋在了山上。康通‘糠’,见风扬,所以后来的历代胶东王都不长久。”杨文新介绍说。
站在“康王坟”的东麓往西看,整座山的形状就像一个元宝。记者环顾四周,这座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没有任何围栏,就是一片野地。杨文新称,以“康王坟”为主,周围大大小小的汉墓还有400多座,形成了六曲山墓群。
在“康王坟”的北麓,盗墓留下的大坑尽管已经堵死了,但一块块仍如伤疤一般触目惊心。“这些都是盗墓留下的痕迹,有的是挖的,有的是用雷管炸的。前几年盗墓猖獗,经常听见有人炸坟,迸出来的汉瓦汉砖散落在农田里随处可见。”杨文新说。
“康王坟”东面,有一座六曲山墓群的标记碑,石碑周围的松树还有十分明显的砍伐、焚烧痕迹。
■无奈 守着宝库却不能开发利用 从“康王坟”到即墨故城旧址,记者所见到的景象,与“故城文化旅游区”的规划实在相距甚远。杨文新告诉记者,在平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打开康王坟,胶东不受贫”,可见康王墓里埋藏着多少宝贝。
“康王坟”能否借着“故城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开启呢?记者先后找到古岘镇政府和仁兆镇政府,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六曲山古墓群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地方政府,没有权利开挖。”古岘镇副镇长顾延光说,开挖汉墓是国家文物部门说了算,而且,庞大的汉墓群一旦开挖,就需要大量的后期成本来维护,这不是一个镇能够完成的事情。
仁兆镇副镇长王瑜世说,打开墓室的人才、技术、文献等科学支撑眼下都不具备,“在没有技术保障的情况下,开挖就等于毁坏,所以打开墓穴就目前看不太可能。”
守着巨大的汉代文化宝藏,却始终没有利用,实在令人惋惜。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地人对家门前这座宝库也缺乏珍惜意识。在即墨故城遗址处,能看到的除了一段被掏成“蜂窝”的古城墙外,其余的地方已经被耕成了菜地。当地百姓除了关心自己的蔬菜涨势之外,很少有人对几千年前的文化上心。
而汉王府的原址和汉城墙相隔较远,要想将当年整个康王府的原貌恢复,不仅需要前期大量的调研和考察,更需要巨额的资金作为开发后盾。
“我们也曾经参加过山东省的文化博览会,推介过我们的文化开发项目,但是因为资金额度比较大,所以有意向的投资者并不太多,几乎没人感兴趣。”古岘镇政府的相关负责人说。
■设想 遗址重建复原一座汉王城 汉墓打不开,又想吸引客流,怎么办?仁兆镇想出一个“金点子”:把汉代的康王城复原。根据《平度市仁兆镇汉城遗址恢复旅游项目可研报告》,他们将依照汉朝刘寄王府的样式及规模,造出一座汉王城,城里的建筑、交通、饮食、娱乐等,全部复制汉朝时代的模样。
“这样一来,就是体验式的汉文化感受,游客可以游览汉王府,可以互动,可以了解距今2000多年前汉人的聪明才智以及先进的建筑艺术。”仁兆镇副镇长王瑜世说。
依托历史文化遗产,仁兆镇还打算建一个中国汉文化研究基地和建设中国旅游论坛会址,选址在大小沽河交汇的地方,规划建地7000亩,建成国家级旅游景区。就在10月13日,仁兆镇刚刚派人赴京与专家接触,邀请专家出谋划策。
仁兆镇要复原汉王城,六曲山古墓群和即墨故城遗址的所在地古岘镇也坐不住了。“最要紧的,是先把路修好!”古岘镇副镇长顾延光说,古墓群和即墨故城遗址虽在一个镇,却相距30里地,缺少直达道路相连。因此,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先修一条好路,把两个景点连起来。“古墓群上山的路还都是土路,客人慕名而来,想看看古墓群的全貌,可全都要靠徒步爬山,整个古墓群走下来,人累得够呛,哪还有欣赏风景的心情。”顾延光说,墓群的道路也要重新修复。
“对于古墓的保护和开发我们一刻都没有停止,多少年来,我们也接待了来自各个层面的汉文化的研究专家,我们也编制了非常美好的规划,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响应。希望借助这次大沽河流域的整治和规划,让我们的这两处宝藏能够发出应有的光芒。”顾延光谈到这些的时候,表达更多的是希望和期盼。
文/图记者 王媛 杨冰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