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病痛少拖累有人陪 老年人幸福宜居从澡堂开始

2012-02-28 10:3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住了一辈子筒子楼的焦宗才盼望住新房。



    经历过太多的沧桑之后,老人们所期待的幸福往往很实在很简单。在济南路64号甲康信楼浴池里的老伙计们看来,幸福就是每周能泡个热水澡和熟人聊聊天;青岛纺织机械厂宿舍的老人们则期待能住上一套有厕所、能洗澡的房子。最关键的一点:求医问药有保障 ,不做儿女的累赘,没事儿时有人陪陪,这就是晚年最大的幸福。

    幸福就是一条热毛巾

    2月26日早上6时43分,在离青岛火车站不远处的济南路64号甲康信楼浴池门前,已经陆续聚集了不少人,其中,大多数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康信楼,是青岛为数不多的老字号浴池,在青岛盛极一时的“四大塘”陆续关门之后,这里成了不少老年人寻找旧日感觉的地方 。

    当天,89岁的鲍大爷是第一个来的。鲍大爷一说话,记者就听出了他的江苏口音。他是上世纪50年代跟随部队来青岛的,后来在学校工作。从二十多年前开始,他每周日早上都到康信楼浴池泡澡。“一般都是七点前到,刚开门的水好,这么多年,都形成习惯了。”

    鲍大爷以前来这里泡澡是因为家里洗澡条件不好,而现在,则是为了“过瘾”。鲍大爷一般泡澡的时间都是两个多小时,“先下去泡一会,然后再上来到休息室躺一会儿,和老伙伴们聊聊天,再下去泡一会,然后擦干穿好衣服走。”

    而在老青岛李大爷的印象里,浴池留给他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青松肥皂的味道。“那个时候拿条毛巾,拿块青松肥皂,就到浴池里泡去了。”李大爷兴高采烈地说起来,“每次拿块热毛巾往脸上一放,还怪烫人,真是‘预作儿’。”李大爷边说还边做动作。

    从鲍大爷所住的南宁路坐公交车到康信楼浴池,大约有8.5公里的距离,他每周都要不辞劳苦地去一趟。为了这每周一次的泡澡,凌晨三点多,鲍大爷就已经起床,好好收拾收拾,准备去见自己的老伙伴们。这更像是一种老朋友的聚会,一种早已习惯并很难改变的生活方式。

    “洗澡时什么都聊,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这几年聊物价聊得比较多,我们每周见面就说说最近什么东西又贵了。”鲍大爷说,现在,这种老浴池越来越少了,青岛可能就只有这一家老字号了。“我真希望能多保留几家这样的老浴池,要不然我们这些老家伙到哪里去?”

    住筒子楼,盼有个卫生间

    青岛是一个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的城市,60岁以上的人口在未来五年将达到近20%的比例。如何让生活水平平均数以下的老人“老有颐养”,是宜居青岛的一大挑战。2月24日,记者来到水清沟街道萍乡社区时,这里的人刚刚从报纸上得知社区内的青岛纺织机械厂宿舍将有望得到拆迁改造,目前四方区政府已着手对该片区组织改造论证。社区主任杨琳告诉记者,青岛纺织机舍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老楼,居住条件非常差,拆迁是居民们多年的心愿。

    青岛纺织机械厂宿舍都是筒子楼,楼外边的墙皮已经在脱落,整体看起来十分破旧。90岁的青纺机械厂老员工焦宗才和小儿子焦永春一家三口,就住在这批筒子楼中一个20多平米的房子里。记者来采访时正值中午,但筒子楼楼道里依然非常暗,而且没有灯,焦宗才家屋里光线也不好,一张床、一盘炕、一套沙发、一台电视机,基本上就把屋子里的空间全都占据了。20多平米的小家还被分成三个房间,一个是焦永春一家三口住,一个是厨房,还有一进门隔出的一小块地方是焦宗才的“单间”。

    焦宗才在这个20多平米的房子里住了近50年。

    除了拥挤,他们面临的问题还有许多。首先就是上厕所、洗澡不方便,由于一层楼只有一个厕所,无论谁上厕所,都要走过黑暗的楼道 。焦宗才的腿去年就是因为上厕所不小心滑倒摔伤了,现在都没法走路。没有办法,儿子焦永春和儿媳妇给老人专门做了一个坐便设施,他们在一把椅子中间抠出一个洞,让老人坐在这个特殊的椅子上上厕所。

    “我们不要求太好,就是希望自己家有个厕所和洗澡的地方 。”但要买房子,就得大把大把花钱,对这个月收入3000多元的4口之家来说太不现实。直到最近,听到纺织机械厂宿舍有可能要拆迁的消息,焦家人终于盼来一点曙光。

    身体不遭罪就是幸福

    住在另一栋筒子楼上的刘炳田、张桂英夫妇也遇到了和焦宗才老人同样的困难,刘炳田今年79岁,张桂英77岁,由于没有钱买房子,他们的小儿子结婚后就和他们住在一起,等小孙子也出世后,2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下住了五口人,相当不方便。

    刘炳田、张桂英夫妇还有另外犯愁的地方:两口子都是一身病,而且张桂英没有医保,光她一个人吃药一个月就要吃掉1000多元钱,相当于刘炳田每月退休工资的一半。

    刘炳田二十多岁时不小心让机器把右手大拇指切掉了,后来又在工作的过程中得了矽肺。“我是工伤和职业病都有,”刘炳田说着,还把工伤证明拿出来给记者看。张桂英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每天都要靠大量药物维持。“一个月吃1000多元,我这还不是吃好药,就是吃一些一般的药。”

    他们所期望的幸福很简单,能有钱买一点好药以减轻疾病的痛楚,甚至比这个还要低——“死的时候不遭罪。”

    正是因为不愿拖累儿女,一些家庭条件稍好的老人,选择每月交两千元左右进养老院生活。青岛广和老年公寓院长赵华还记得2001年老年公寓刚开办的时候,儿女们把老人送进老年公寓还是一件丢人的事。而现在,送老人进老年公寓慢慢成为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今年72岁的陶月丽是自己要住进老年公寓的,虽然她两个女儿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但她不想和她们一起住。“自己一个人住着比较自由,在她们家里我感到很拘束。”她去年曾经去台湾和小女儿住了一段时间,但因为生活习惯和女儿家不太一样,再加上不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就回到了青岛。

    谈及幸福,陶月丽说,她现在的生活就是她想要的那种幸福,“在老年公寓里有人照顾,有许多老人聊天说话,自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就很幸福了。”

    不过,在青岛只有少数老人能像陶月丽这样“幸运”进入养老院,而这不光是费用门槛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有城乡养老机构243个,总床位2.8万张,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的数量仅仅是21张,也就是说很多老人即使有经济能力,也不一定能“挤”进一家服务良好的养老院。

    文/图 记者 周超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