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妍 近日,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表示,剩女是个伪问题,剩男是个大问题。剩女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3000万剩男则更多是条件所限的被动结果。男性适婚人口绝对过剩,他们有旺盛的生理需求却又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满足。近年来频发的群众暴力事件背后,往往有剩男的影子。(3月8日《广州日报》) “拯救大龄女青年”,绝对是一个网络热词。一部《大女当嫁》,把剩女在家庭压力与个人价值选择的两难中,努力寻找婚姻与爱情黄金结合点的无奈与彷徨 ,描写得淋漓尽致。总之,“你剩或者不剩,青春就在那里,只走不来;你嫁或者不嫁,你妈都在那里,忽悲忽喜”。
剩女是怎样炼成的?怎样才叫剩下?其实,大量剩女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不无关系。当嫁人不再是一种必要的谋生手段,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也必然伴随女性人格与精神的独立。拥有更加独立自主的判断与自由的选择权,剩女当道,社会当然无法阻挡。
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在婚姻的战场上,时间好像永远是站在男人一边的。剩女把自己剩下来,也必然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因为,当下的婚姻模式除了“门当户对”,更注重“嫁高娶低”、“男高女低”的梯度婚配。这种模式决定了大量剩女进入大龄之后,选择的范围会愈加逼仄。《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就显示,约三成男性希望找20-24岁的女性,而对于超过27岁的所谓“剩女”,只有不到8% 的男性选择其为理想的结婚对象。这种情况,不仅意味着剩女会被继续剩下,也意味着,一些在经济上相对弱势的男性,更难以找到在年龄上合适的婚配对象。加之男女失衡的人口结构,3000万剩男也就成为必然。
如何拯救这一可能超过3000万人的巨大群体,让他们不至于陷入漫长的“无妻徒刑”,则不仅属于婚恋家庭价值选择范畴,而更似一种社会话题。毋庸置疑,剩男群体中,来自底层的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如何从社会经济发展、机会选择均等、底层向上流动等范畴,厘清剩男产生的根源,使男女婚恋人数达到合理配置,这显然不是单靠呼吁剩女降低选择标准,就能够解决的。
今天,该如何拯救我们的大龄青年?这并不是一个伪命题和真命题的争论,而更应该从价值选择、经济发展、社会阶层流动等多维度,予以考虑。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