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逃 却逃不掉:一对失独父母九年的心灵挣扎

一对失独父母九年的心灵挣扎

2012-08-07 17:5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他们有过一个儿子,名字叫“盛盛”,取的是“茂盛、旺盛”之意。2003年,20岁的盛盛在读大二时,因脑血管畸形在医院里昏迷了八天八夜,经抢救无效去世。

  自此,为人父母的他们再体会不到幸福、快乐 、希望。他们想要远离原来的生活,搬出原来的房子,却又小心地把儿子小时的玩具、照片放在一个箱子里。他们总觉得要留着一些东西,把孩子抓住,但从来没有勇气去动它。

  9年的生活,到处都是这样的矛盾——想逃,却逃不掉。他们说,等到闭上眼那天 ,这事儿才算过去。

      抢不回来的儿子

  与死神抗争八天八夜,20岁的儿子没留下一句话,就这么去了。那一年,林佑49岁,邵华47岁。

  2003年4月23日,青岛四方区居民林佑的人生来了一个急转弯。

  那天下午,林佑还在单位上班,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对方有些着急地告诉他,“你们儿子在宿舍里突然晕倒了,家长最好赶紧来天津。”听到这个消息,林佑的胳膊悬在半空,木了。

  在儿子盛盛身上,林佑找不到任何有关身体虚弱昏迷不醒的踪迹。

  当年,林佑的父亲特意为孙子取了带“盛”的名字,取“茂盛、旺盛”之意。要知道,像其他男生一样,林盛同样热爱篮球等体育运动。1983年出生的他,在不到20岁时,个子就蹿到了一米八。

  这是林盛在天津读大学的第二年。不久前,一家三口刚刚搬进了拆迁改造后分得的新家。夫妻俩甚至已经盘算着,将额外分到的那处住房留给他们唯一的孩子做婚房。

  熟悉林佑夫妻俩的,都知道他们疼儿子。儿子爱看书,每个儿童节林佑都要给儿子买几本书。他甚至还专门找人为儿子刻了一枚藏书章。每次买回书来,他都要和儿子一起写上购书的时间和地点,再小心翼翼地盖上藏书章。

  妻子邵华则是家庭总管。一天三顿饭,顿顿不重样,都是孩子爱吃的。

  她擅长精打细算,知道早市上的弯黄瓜便宜几毛钱,但同样新鲜。有时候,她宁愿多走几站路,省下几块钱。她知道,儿子买名牌衣服、上大学、结婚,样样需要钱。

  得到消息后,夫妻俩赶紧买火车票订机票,但时间统统来不及。索性,林佑的弟弟开车连夜带他们往天津赶。八个小时后,到达医院已是凌晨两点。看着昔日生龙活虎的儿子躺在病床上,始终处于昏迷状态,夫妻俩揪心地疼。

  “就像一个苹果,从里边烂了。难治。”他们恨不得给医生下跪,但大夫告诉他俩,盛盛得的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的病症,病灶就在脑干上。得这种病的,男孩子居多,一般会在30岁之前发作。发病之前不会有任何症状,一旦发作后果不堪设想。

  但他们拼死也要让儿子活过来。救护车一路鸣响,他们陪着昏迷的儿子,转到了条件较好的天津环湖医院。

  儿子被推进重症监护室,里面的器材都叫不上名字。没有地儿睡觉,他们就找了几块包装箱纸壳,整日靠在门口,眼巴巴地瞅着机器上头的指标,一心想着能变得正常点儿。

  但结果就是一天不如一天。

  “20多年了我们没对不起他的地方,到最后不能再对不起他。”林佑的妻子邵华给丈夫打气,一定要咬牙挺住。吃不下饭,他们就买了牛奶来当水喝,硬让自己“灌进去”。否则,“当爹当妈的躺下了,谁来照顾孩子?”

  与死神抗争了八天八夜,他们最终没能抢回儿子。儿子也没留下一句话,就这么去了。那一年,林佑49岁,邵华47岁。

  处理完儿子后事,他们坐飞机回青岛。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他们抱回了孩子的骨灰盒。

      到过年就“逃”出去

  “没生过孩子的,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感情 。孩子在国外,过年过节时也能打个电话。唯独我们这种人,什么也等不来。”

  到家那天,一进门,屋子里堆满了亲戚从天津帮忙拉回来的行李。“大一送他上学时一样样买的,现在一样样带回来。”没人能体会到夫妻俩当时的绝望与凄凉。

  那台儿子上学时自己组装的台式电脑,也被带了回来。夫妻俩让亲戚帮着开了机。因为不会操作,常无意间打开一些课件和照片。看着突然蹦出来的那个名字或那张熟悉的面孔,他们有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

  他们明白,这些东西留在身边,对自己总是一个折磨,就把能处理的尽量都处理了。

  但回过头来,他们又想留下个念想,把孩子抓住。他们把孩子的玩具、照片单独放在一个箱子里。自始至终,却从来没有勇气再去打开它。

  他们总是这样纠结着,矛盾着。既想一天天把日子过下去,却又过不好。

  但总不能一直窝在家里。两个月之后,夫妻俩重新回到单位上班,以分散自己的精力。

  他们每天都希望听到加班的消息,就怕回到那个空荡荡的家。

  开始的那几年,原本精打细算过日子的邵华,也不管家里的一摊子事儿了。她时不时就会哭一场。最难熬的那段日子 ,夫妻俩给儿子写了几本笔记,诉说自己心里的悲苦。

  他们在家里给儿子供了个香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给孩子上香。等到儿子生日、清明、忌日时,夫妻俩总是不自觉地去墓地看看儿子。他们把笔记烧给儿子看,也把儿子的大学课本烧了,“让他继续学”。

  他们念叨着,一年这么多天,父亲节,母亲节……怎么现在的节日越来越多。

  “没生过孩子的,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是怎么回事。孩子在国外虽远在天边,总归有个念想,等到过年过节时再远也能打个电话。唯独我们这种人,什么也等不来。”

  “别的假期还好,一两天就过去了。”最让他们难熬的是春节那几天。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