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对父子书写出最大和最小《兰亭序》

2012-10-28 07:1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父子二人的作品获得世界纪录协会认证。



榜书《兰亭序》。(张端坤提供)



微书《兰亭序》。



    总共324字的《兰亭序》,既能写成长250米、高1.5米的榜书,也能写在一块只有硬币面积大小的纸头上。近日酷爱书法的张端坤 、张浩父子分别写成了“世界最大”的《兰亭序》和“世界最小”的《兰亭序》,并于10月26日正式收到了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纪录证书。10月27日记者来到张端坤父子家中,见到了这两份截然不同的《兰亭序》。

    最小的普通放大镜看不清

    10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张端坤家中,他把刚刚收到的两本“世界纪录证书”拿了出来,其中一本的获奖词写到:“张端坤于2012年4月~6月创作的《兰亭序》书法长卷长250米、高1.5米,创世界纪录协会最长的《兰亭序》书法长卷世界纪录”;另外一本上则写到:“张浩于2012年5月份创作的《兰亭序》微书法作品,全长324字,单字字径0.8毫米,总面积4.5平方厘米,创世界纪录协会最小的《兰亭序》微书法世界纪录”。

    随后记者在张端坤的书房里见到了这两幅作品,最小的《兰亭序》字体小得用普通的放大镜都看不清,但一行行却非常工整,而最大的《兰亭序》有八九卷之多,在家里只能展开几个字,记者注意到,每个字都有近1平方米大。“大字叫做榜书,字径超过一尺的就叫榜书,小字叫做微书,字径小于两毫米。”张端坤向记者解释道。

    最大的光墨水用了40斤

    “今年糖球会的时候有一个人展示了用钢笔写的大字书,回家后我就跟父亲说‘他用钢笔创作,咱们用毛笔也能创作,而且毛笔的艺术性比钢笔书法要更高一些。’”谈起创作这样两幅作品的初衷,张浩告诉记者,创作结束后,他就在网上申请了世界纪录协会的世界纪录,10月26日刚刚收到了证书,“当时想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但考虑到世界纪录协会的世界纪录是以文化为主的,所以就申请了这个。”

    张浩告诉记者,自己创作微书时间不算很长,但父亲创作榜书时却足足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光墨汁用去了40瓶,每瓶1斤,作品重量达到了200斤,由于家里展不开这么大的纸,只能写好几个字晾好再写剩下的。

    如此大的书法作品装裱也是个困难,“当时我问了厂家,要装裱这样一幅作品需要9万块钱,太贵了,我就买来装裱机,在家里自己给父亲装裱,光装裱就花了1个多月。”张浩指了指放在写字台下的装裱机告诉记者,虽然花费了很长时间,但却省了不少钱,“这台装裱机5000多块钱,再加上一些材料费,不到一万,比去厂家装裱省多了。”

    ■父亲

    为省纸用餐巾纸练字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张端坤的写字台上摆着上百支大小不一的毛笔,最大的像一把扫帚,小的像喝饮料的吸管一样大小,“我现在有上千支毛笔了,经常一买就是一打,有些用不顺手的就不用了。”从小受家庭影响练习写字的张端坤告诉记者,曾高祖张大瀛是清朝咸丰年间翰林院编修,而他上小学后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书法。

    30多岁的时候在一次出差时,张端坤被一份榜书作品深深吸引,于是开始练习榜书写作。当时在部队服役的张端坤,空闲时间就在一间仓库练字,用毛笔蘸着水在地板上写,每个字都超过了1平方米大,一年下来用掉的自来水都有1000多斤。正是这样的练习,让张端坤的榜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写过的最大的字有2平方米。

    练习榜书需要大量的纸和墨汁,为了省纸,他每天都是用餐巾纸练习写字,一买就是一大塑料袋,一袋就有十几斤,而墨汁更是成箱买,正是天天的练习让张端坤的榜书越来越有名气。他的榜书以四尺整纸为主,六尺八尺较少,今年元旦他写了一副六尺的“龙”字,让儿子捐给了慈善总会,在一次慈善晚会上被人以2001元拍走。

    ■儿子

    近视400度靠“心”写微书

    “我爸爸练完字的纸,我就用纸头来练微书。”在卧室练字的张浩走到客厅观摩起父亲的字,受父亲影响,张浩也是从小喜欢练字,“父亲写大字,我就写小字,而且越小越好,我写过的最小的字字径比这次获奖的《兰亭序》还要小,根本就看不清,需要用高倍的放大镜。”

    “不光你们看不清,其实我在写微书的时候也看不清楚,而且我还有400度的近视。但微书确实就是用普通毛笔写出来的,写的时候完全凭感觉去运笔。”谈起微书创作,今年30岁的张浩认为纯属巧合,“最初我就是跟着父亲练习普通的书法,后来有一次不知道在哪找到一本夹带,也就是古时候考生作弊用的小抄,觉得非常精致,上面写的蝇头小楷看起来非常有艺术性,就喜欢上了微书的创作,之后自己试着写了一些,觉得也没有想象中的难,就把它作为一种爱好来练习了。”张浩告诉记者,到现在他已经创作了几百幅微书作品,但很多微书作品要么随手被扔掉,要么就送人了,很少留有底稿,“希望以后能创作更多的微书作品,有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喜欢上这种创作形式。”

    文/本报记者 高亮 图/本报记者 何毅(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毛笔 兰亭序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