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木偶戏“变脸”记 大受市场欢迎

2013-01-23 13:12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核心提示

  1月2日,在青岛劈柴院剧场,台前的木偶伴着乐曲一边扭头摆臂,一边瞬间变脸,让现场观众无不拍手称赞。作为表演者,莱西木偶戏的第五代传承人张文贤深知,这场木偶戏《逛新城》之所以让台下的观众大呼过瘾,除了木偶戏自身独特的艺术表演方式外,还要归功于自己把川剧“变脸”这种艺术融入到了木偶戏的表演中。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本报通讯员 冯连营 姜晶

  演出来的危机感

  莱西木偶戏,2009年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莱西市文物管理所的资料中,它的历史要上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是国内公认的木偶艺术鼻祖。

  然而,1958年已名冠胶东的莱西木偶戏,在莱阳完成了它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场演出后,再与世人相见,却已过半个世纪。2007年,莱西市木偶艺术团成立后,如何让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适应现代人的口味,成为艺术团成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0年,莱西市木偶艺术团的第一次商业演出在青岛劈柴院剧场上演,正是这次演出,让艺术团看到了木偶戏发展的困境。

  由于莱西木偶戏表演停滞了半个世纪,当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演出的场地、伴乐的效果、面对的观众已经今非昔比。莱西市木偶艺术团团长姜玉涛告诉记者:“由于第一次到青岛演出,我们也没有专门的音乐,并且还是用现场演奏这一传统的演奏方式,现场比较混乱,声音听起来很嘈杂。”

  如果说音乐的伴奏是后天硬伤,那么演员的语言就是先天不足了。作为莱西市木偶艺术团的导演,吕旭东对这个问题显得格外苦恼。他说:“在青岛演出时,因为莱西当地的农民不会普通话,只能用方言唱地方的戏曲,这种方式,倒是挺新鲜,观众也挺喜欢,但是究竟演了一些什么,观众却听不懂 。”

  除了受到方言和伴乐所限外,一些老演员都已是四五十岁,记不住大段台词,这也影响了演出效果。木偶戏在青岛市的这次亮相也只是让观众看了个新鲜,而这个现实却让莱西市木偶艺术团感到了危机。

  大胆“变脸”

  “传统的东西是很好,但是你原样地去复原,跟这个时代就会产生断档,所以我们就想既要保留传统的操作模式,又在内容和风格上按照现代人们容易接受的东西去发展。”吕旭东说道。

  随后,艺术团大胆地作出了让木偶戏“变脸”的决定。吕旭东的计划是引进时尚的元素,吸收其他民间艺术的优点,除了演员主力阵容年轻化外,形式上也要和当代接轨。

  2012年圣诞节期间,张文贤借助川剧“变脸”的方法,在青岛劈柴院剧场首次公开演出木偶“变脸”,8张面孔瞬间转换,而且还加上喷火等内容,让观众看到传统木偶戏的新变化,获得了观众的交口称赞,这更加坚定了艺术团不断拓展演出内容和形式的决心。

  张文贤说:“我们过去的表演以戏曲为主,大家都知道,除了中老年人,年轻人对戏曲都不太理解,所以我们把戏曲淡化了一下,以卡通的形式的演出剧目,也讲普通话了,年轻人就喜欢了。”木偶戏童话情景剧《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青岛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的上演成功,获得了主办方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恰恰验证了这一思路的正确。

  同时,一些专业人员的加入,也壮大了艺术团的创新力量。莱西市江涛影视制作中心的赵江涛通过电脑技术解决了一些木偶戏伴乐的问题,而该市糨模人第四代传承人李泽志的加入,通过将襁模人的手艺与木偶的制作相融合,对于一直倚靠购进扬州产木偶的艺术团而言,这不仅是经济上的福音,也带来了原创木偶制作技艺的复兴。

  “变脸”后的出路

  “变脸”后的莱西木偶戏,大受市场欢迎。

  2010年8月,青岛第20届国际啤酒节巡演,莱西市木偶艺术团获得组委会颁发的“最佳表演奖”;2010年除夕,他们走上了青岛电视台的春晚舞台;2011年夏天,国际木偶联合会向莱西市木偶艺术团正式发出了邀请,欢迎他们参加上海国际木偶节;2012年6月,他们又给亚洲沙滩运动会助过兴;如今,木偶戏在青岛劈柴院剧场则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

  在莱西市木偶艺术团未来的规划中,莱西木偶戏将在少儿化、低龄化方向发展,和国学结合起来,走励志教育的路子。莱西市木偶艺术团团长姜玉涛还告诉记者,艺术团将围绕木偶艺术开创文化品牌,创新现代曲目,开发木偶相关艺术品,拓展木偶和动漫结合的影视产业链,做大做强木偶文化产业。

  目前,他们正在筹划一部木偶动漫,以实景为背景,以木偶为主人公,拍摄一个关于莱西木偶的故事,借助新媒体让莱西木偶戏走得更远。

  借助川剧变脸的表演方式,仅仅是木偶戏开始“变脸”的第一步。莱西市木偶艺术团通过保留木偶戏的表演精华,博取众长,吸收新元素,力争让木偶戏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  [编辑: 林永丽]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