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传 读研,始于就业难终于就业难 2009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时年23岁的李明就有了悔意。
彼时,他正待在济南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招商部。在公司里,拥有本科文凭的李明是学历最高的,但他的专业知识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公司大多是济南本地人,没什么业务,大叔大妈们整天聊QQ 、玩游戏。一到发工资,就为谁多谁少吵起来了。”压抑的工作氛围,让李明很难找到奔头。熬了三个月,他再难以忍受这份“糟透了”的工作,选择了辞职。
正是在饱受煎熬的这段时间里,李明开始反思自己——这可能是颓废、无目标的大学生活带来的“报应”。
反思的结果是:回到
青岛,租一处房子,全身心准备考研,镀金后再找份好工作。他报考的是中央财经大学的金融专业,最后被调剂到了母校中国海洋大学。
2010年9月,他开始了三年的研究生学习。
聊天时,李明的舍友、同班同学张明华,在一旁庆幸自己早早做出了读研的选择。作为 2010届海大金融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他记得求职季开始后不久班主任就告诉他们:“你们很倒霉,今年形势不如以前。读研吧,金融系的研究生基本上都能就业。”本科班里50个同学,有10个选择出国,14个考上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仅有一半。
因为就业前景被看好,金融专业近年来一直是考研的十大热门专业之一。海大
金融硕士班里的47名学生,一半儿以上是跨专业考过来的,本科学电子商务、行政管理、数学等等的都有,之所以跨专业考金融,有不少是像李明这样为了先“镀金”而后找个收入更高的工作。
但是,这个热门专业热门班的许多高材生没想到:仿佛转个圈又回到原点,3年前为躲避就业难而开始的读研经历,会以碰上“史上
最难就业季”而结束。
蓄势待发为“掘金”先“镀金” 和大多数人一样,李明认定金融专业是个最有“掘金”前途的好专业。与颓废的本科生活相比,李明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读研的目标:为“掘金”先“镀金”,将来找个好工作。
“找工作你不能空口说白话,要尽量把该做的都做好。”从研一开始,他尽可能多地参加社团活动。院里组织辩论赛,他虽不擅长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他也参加。看到网上有征文活动,他也写了篇文章投过去。
这是他冷静思考了自己找工作时的优势和劣势后,做的决定。“金融专业的知识不像工科那么‘专’,其他专业认真复习也能通过笔试,面试竞争最激烈最能看出个人本事,就是凭一张嘴。”在他看来,一方面这些活动写到简历上会很好看 ,更为重要的是也能锻炼自己的勇气,面试时不会发憷。
与“稀里糊涂浑浑噩噩”的本科生活相比,李明就像换了一个人。和大多数人一样,李明认定金融专业是个最有“掘金”前途的好专业。与颓废的本科生活相比,李明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读研的目标:为“掘金”先“镀金”,将来找个好工作。
研一时课程多,李明把精力用在了学专业知识上。这个在本科经常挂科的男生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门都不能挂。期末考试时,英语70分及格,自己偏偏考了69分,挂了,至今让他懊恼不已。
到了研二,李明除了帮导师做课题,还着手在核心期刊上发论文,利用寒暑假实习,这些都能给他的工作增加筹码。他还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即使考不上至少也能“练练兵”。不过他国考、省考都没进面试。
其实,金融班里像李明这样目标明确的不止他一个。他有一个舍友更执着,有公务员考试就报考。去年,金融班里共有 3个同学进入了面试,两个申请了提前毕业,最后都去了事业编单位。
找个好工作,这样的念头根植在班里大多数同学的心里 。他们关注着师兄师姐们的求职状况,并积极请教自己应该注意的事项。在2012年暑假,他们就准备好了简历、自荐信、生活照、证件照。
学校十佳“三下乡”优秀团队、经济学院辩论赛第二名、CFA(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证书,还有寒暑假的各种实践经历,都被学生们写进了自己的简历。
一切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