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锋芒“四大行”比3年前难进 本科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的林立认为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她的本科同学2010年毕业时签的银行全是“四大”。读了三年下来,现在自己一点优势都没有,当时一心考研“有点太傻了”。
和班里大多数同学一样,李明给自己预定的首要目标是:进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这四大国有银行。在他们看来,这些银行具有比较完整的业务体系和员工培训体系,工作相对轻松,发展空间也大一些。
根据师兄师姐们提供的信息,上一级一个班里起码有 15个学生能留在
青岛的“四大行”。即使在校园招聘时没有被录用,春季还有补招。其中,几个师兄师姐就是“逮”着这样的机会留在了青岛。
真到找起工作来,李明和同学们才慢慢发现,当初盲目乐观了。
职位竞争比往年要激烈。李明的舍友张明华记得,去年10月份,某银行青岛分行的笔试前有一个“预面试”环节。该银行公布的校园招聘计划只有 40人,但有近千人参加,面了两天时间。“每个人被问上三两句,也就30秒的时间,但排队在后面等也能排一个多小时。”
李明则发现,师兄师姐所说的很轻松就能拿到的面试机会,今年并非如此。即使进入面试,他还要面临来自北京、上海等财经类名牌高校毕业生的竞争。
有家青岛的银行在海大进行宣讲时,很委婉地说,以往海大的金融专业有优势,但今年的优势没有那么明显了。如果不是青岛本地人或者能力特别突出,建议报考青岛以外地区的岗位。
“开了眼界,尽是海归,人大、央财、南开都算差的了,作为海大小硕都不好意思开口。”李明这样在网上发牢骚。
李明并不知道,自己开始读研那年,全国毕业生人数是630万。三年时间过去,这个数字变成了699万,人数再创“新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毕业最多的一年——他遭遇到了“史上
最难就业季”。
“躲得了初一,没躲得了十五。今年更倒霉。”张明华感慨说。
本科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的林立也认为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 。她的本科同学2010年毕业时签的银行全是“四大”。读了三年下来,现在自己一点优势都没有,当时一心考研“有点太傻了”。
当然,这种竞争的加剧还与银行的缩招有关。例如某国有银行山东省分行2011年的招聘计划是1200人,2013年的招聘人数是600人。两年之间,招聘计划缩减了50%。
“2009年到2011年,该银行是扩招期,每年招聘人数都达到了上千人,没有那么多岗位需要消化。”岛城某银行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分析说,不止这一家银行的招聘岗位缩减。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较长一段时间内金融行业处于疲软态势。
屡败屡战银行面试“揭家底” 张红接到了一家银行的面试通知。开场没几分钟,考官问起了“你父母是干什么的,家里有多少钱?”“家是青岛的吗 ”等问题,还问她“如果要办一张资产50万或者100万以上的银行卡,你会怎么办?”
在这些竞争者面前,李明和班里很多同学的简历没有那么耀眼。之前为工作做的种种努力也变得微乎其微。
班里那些早早放弃“四大”选择股份制银行的同学,已经收到了Offer。进入11月,李明的工作没有丝毫进展。
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原来的“二线城市、四大行”的条件舍其一,变成在青岛、济南、郑州这样的二线城市留下来。但是,银行很看重生源地。面试上述城市的几家银行,老家在河南信阳的李明总摆脱不了被淘汰的结果。在报考郑州的一些银行时,他甚至竞争不过当地二本院校的毕业生。
“有些不太‘正规’的银行,会直接问你的家庭情况,能给他们拉来什么业务。我们又不是‘富二代’,这种问题哪能回答上来。”李明回忆。
对于银行对身高、长相、家庭背景的这种“责难”,金融班的同学大都遭遇过。老家在临沂的张红更是深有体会。她原本在北京一个二本院校读的是安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煤矿安全,还要下矿井,女生基本找不到工作。研三时,她和男朋友就约定一起在青岛留下,以至于所有的银行第一志愿都选择了青岛的分行。
笔试面试一轮轮的过去,就是没有签约的消息。屡败屡战,想着先在青岛稳定下来,她试着投了一些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喊她去面试,最后评价她“人格上没有煽动性”,把她给拒了。
在这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张红一遍遍的碰壁、被否定。她甚至琢磨着要放弃留在青岛了,接到了一家银行的面试通知。
同样的,开场没几分钟 ,考官问起了“你父母是干什么的,家里有多少钱?”“家是青岛的吗”等问题,还问她“如果要办一张资产50万或者100万以上的银行卡,你会怎么办?”
换在求职开始的那段时间,张红会如实相告,给出一个不那么让考官振奋的答案。可能觉得这是留在青岛的最后一次机会了,“豁出去了不要脸了”,张红回答说,“虽然在青岛没有亲戚,但爸爸有很多朋友在这里……”
但最后的结果是,张红和同伴都被拒了。“把自己卖了还没卖个白菜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