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千年话端午:解读历代经典诗歌的文化流变

2013-06-11 06:4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9日,在天山小学 ,一年级小朋友在老师的帮助下在手腕上戴上了五彩绳 。记者 何毅



  因为屈原,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跟诗人、诗歌联系最紧密的,青青的艾草和粽叶,在两千年的诗行里飘香,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诗篇。1941年,郭沫若还曾联合田汉 、老舍 、茅盾等文化名人,倡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此举在当时的文学界、史学界和教育界都得到了积极响应。又一个流转着诗意的端午节来临,记者采访了曾在央视《 百家讲坛》主讲《屈原》和《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李敬一,以及青岛著名学者王晓强,解读历代经典诗歌中的端午文化流变。

  源头 屈原之前就有端午节? 

  《涉江》(节选) 屈原(战国)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介子推说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被普遍认可的是屈原说,端午节场面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赛龙舟活动,传言就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有的。但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屈原在楚辞《涉江》中的上述诗词,描述的就是盛大的竞渡风俗。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在屈原之前,是个与农事有关的时令节日。五月是收麦与种稻的时节,有了收成就要准备酒肉祭祀土谷之神,感恩的同时也祈祷来年有个好收成。后来,这个时令节日被阴阳家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由于端午正值春夏之交,细菌繁殖、毒气上升,驱邪避灾的意味逐渐浓厚起来,并衍生出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后来,在不断的战乱岁月中,屈原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的英雄,端午风俗就与纪念屈原巧妙结合,将一个具有原始崇拜色彩的节日赋予了爱国主义的光辉。

  风俗 宫廷民间如何吃粽子?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唐)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这一天,古人们都普遍开展诸如赛龙舟、吃粽子、系长命缕、佩香囊、饮菖蒲酒、铸新镜、贴天师符等活动。而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也都在诗词中有精妙记述。

  唐代宫廷每到端午都要宴请群臣,并有所赏赐,以示恩宠。李隆基曾作《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王晓强告诉记者,古代五月仲夏国家要祭祀山川百源、天帝等,有关信仰的忌讳特别多,所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则指仲夏天气已经热起来,枕头换成了适宜透气的、有孔洞的凉枕。五色“长命缕”以有象征意义的赤、青、白、黑 、黄丝编结而成,有五行全环,四时安康不生疫病的意思。苏轼的一句“彩线轻缠红玉臂”,也把人们系长命缕写得栩栩如生。

  皇帝的赐物通常有扇子、粽子、长命缕、衣带等。杜甫的《端午日赐衣》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诗人描述了皇帝赐衣带的情景,也敏锐揭示了皇帝的真正用意,那就是赠你一小物,却让你终身感恩,效忠一辈子。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端午 诗歌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