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移民闯关东 北大荒上建起“亿元村”(图)

2013-07-30 10:35   来源: 大众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1970年,当时的兴十四村党支部副书记付华廷用背回来的1130个零件组装起了村里第一台拖拉机。



  

第一批移民居住的草棚。



  

如今不少村民都住上了2层别墅。



  

兴十四村的万亩水稻试验田。



  大众网济南7月29日讯(记者 赫洋)60年前,36位来自山东临沂的移民来到荒凉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成为了这片北大荒上的第一批拓荒者。60年过去了,这批移民凭着山东人特有的那股闯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将当年“无房、无树、无耕地”的“三无村”建成了人均年收入6万多元,总资产超过18亿的“亿元村”。

  60年前36个移民北大荒上开始创业 吃草根住草棚

  黑龙江省有着广阔的土地,但却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无法开垦。1953年,山东省相应国家开垦“北大荒”的号召,向黑龙江移民26000人。其中,来自当时临邑县洪瑞区和汤河区56个村的428名村民,自愿报名来到了甘南县兴十四村。

  当时兴十四村的情况让移民们吃了一惊,他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荒原,地上插着一根木头棍,上面有一面小红旗,写着“兴十四村”。当时的兴十四村,完全是一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屋一棵的“三无村”,刚来的移民只能从荒原上砍一些茅草,搭成棚子栖身。由于条件太艰苦,有90%以上的移民返回了山东老家,只剩下8名共产党员带着亲属共36人留了下来下来。

  1957年和1958年,临沂县又有92名投奔亲友的“挂钩户”来到了兴十四村,加上最初的36人,这128人成为了兴十四村最早的拓荒者。在冬天,兴十四村的气温低到零下40多摄氏度,移民们住在四面漏风的草棚子里,晚上根本睡不着觉。当时的土地还没得到改良,全部是沙土地,每天早上起来,移民们全身,甚至连耳朵里都是沙子。

  贫瘠的土地根本没法种粮食,移民们吃的是甜菜渣滓、豆皮子和草根。过年的时候,全村用借来的8斤玉米面蒸出了240个窝窝头,每个只有2两重,里面仅有二钱粮食。当时的农业生产缺乏机械的辅助,移民们只能用人拉犁,用人拉车,用人拉磙子碾场,从天不亮到太阳落山,也开不出几亩耕地。

  移民的头8年,兴十四生产队的移民们一分钱都没看着,往山东老家寄信时,连买一张邮票的钱都凑不出来。在甘南县,兴十四村也是出了名的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