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于永波夫妇”,
灵山岛的官兵都亲切地称呼他们“哥嫂”。从1989年起,逢年过节部队的官兵都会收到于永波送来的蔬菜、包好的水饺,而这一送就是24年。每当有老兵要离开海岛,于永波也一定会去送送。记者了解到,1996年于永波结婚以后,带着妻子苗玉萍,也走上了
拥军路,他们常说:“我和守岛部队那么多年交情,骨子里我就是一名老兵!”在这个交通不便、供给紧缺的岛上,他们上演了一场真实的军民鱼水情。
为官兵送菜不收一分钱 记者了解到,1989年,19岁的于永波就常常为部队送菜,逢年过节的时候更是频繁。有时是帮战士把补给品背上山,有时是把自家捕来的海货、种的菜送给部队,战士们每每要塞给他钱,他总是说:“一家人,客气啥!”从来没收过一分钱。
过去的灵山岛部队,没有公路,生活条件也比较差,要把东西运到部队需要走 8公里的山路,进营区的公路不好走,从码头步行到营区需要两个半小时。于永波打小在岛上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坡一路都很熟悉,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即使有小道可抄抄近路,但也得近一个小时才能到山顶,每次上下营区都是满头大汗。即便这样,他也总帮着战士们运送补给物资。
雷打不动,每年都送老兵 记者了解到,于永波不仅自己深爱着部队,也把这种情愫渗透到了家庭。1996年,他娶了同样是岛民的苗玉萍。“她过去是个女民兵班长,军人情结也非常深。”婚后,他们接过了父辈的渔船,也接过了一条特色的海岛拥军路。
每年年底,两口子都重复着一件事,那就是送老兵。老兵退伍离岛的那天,夫妻俩就带上包好的饺子,清晨5点钟赶到营区,亲手煮给老兵吃。有时,也把老兵们一大早请到家里来吃饺子。每到那时,老兵们总是抑制不住汹涌的情感,含着热泪吃完饺子。
还有一件事情让岛上的官兵们经常念叨。2006年9月,正是岛上打蛎虾的好时节,出一次海就能挣到上千元。当年9月12日,通往岛上的海底电缆断了,影响部队正常战备值班。用来发电的柴油所剩无几,陆上部队将柴油送到灵山岛对面的积米崖港口,但很多渔船都出海打渔去了,没有船上岛。
心急如焚的部队领导想到了于永波,就去找于永波商量。当部队领导找到他时,看到两口子正忙着出海打蛎虾,部队领导支吾了几次,都没好意思开口。“当时我们就觉得部队上肯定遇到难事了。”得知实情后,于永波两口子二话没说,立刻收工,将船开往积米崖港。部队里觉得过意不去,坚持要给一些运费,而夫妻俩却坚决不收。
2011年,于永波家买了一辆汽车,在岛上做起了拉游客的生意。当时,正值部队营区基础条件综合改造。每当有工人从岛外来部队施工时,于永波总会开着他的汽车将工人免费送上山,有时还像主人一样当“监工”。新楼建好后,于永波两口子和官兵们一样兴高采烈地放鞭炮、搬新家。
带着孩子走上拥军路 于永波夫妇深爱着部队,有了孩子以后,常常带着孩子来部队,“志彬都把这里当成他的另一个家。”王刚说道。
志彬是于永波夫妇的儿子,受父母的影响,他也对部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他来说,每一位战士都是哥哥姐姐,都是他的榜样。志彬酷爱军事,经常研究一些军事类书籍,也关注军事新闻,谈起军事、国防战略,头头是道。部队里的新兵多数都是90后,在家的时候许多家务活不太熟练,于永波听说以后,就经常带着妻子帮新兵们打理生活,还送去一些日常用品。有些新兵刚来到岛上,心理上适应不了,沮丧的时候,苗玉萍总是主动安慰他们,用温暖的话语打开他们的心结……通讯员 王世威 记者 郝园园 见习记者朱薪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