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习武人收徒不收钱
武侠小说中的螳螂拳并不是什么名门大派,却被认为“经久不衰”,尤其在青岛非常流行。
80岁的王聚胜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界最年长、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至今仍然恪守传统的武林习俗,他从不公开收徒,收徒弟需要有熟人介绍才行,也从不收钱,“当年师傅教我也没有收钱,收钱就传承不下去了。”
王聚胜没有专门的练武场地,住在浮山新区的他在附近的山上找了一块场地练武用。“现在在武馆里教的,有很多都是花拳绣腿,一个月交一两百块钱,你不去,师傅也不找你,这能练出什么东西来。”
王聚胜的执着源自于建国初跟随师父学拳时传承下来的武林习俗。
18岁那年,在交通局做装卸工人的王聚胜经同事介绍,拜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一代宗师郝斌为师 ,系统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
史料记载,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先后有多位传人到烟台、青岛传授嫡派螳螂拳,传授螳螂拳的国术馆遍布胶东,由于习练者众多,逐渐形成了现今太极梅花螳螂拳等四个拳派。王聚胜师从的郝斌正是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的第三代传人 。
建国之初的青岛武林正处于蓬勃发展中,一批在旧时国术馆训练过的拳师继续设场收徒,传授各自流派的武技,除了螳螂拳,在青岛教授拳法的还包括孙膑拳大师孙文宾、练习长拳的马文章、擅长查拳的徐杰三等著名拳师 。
彼时,各大武林门派往往最看重的就是传承,如果得到了一个好徒弟,那就是代表本门的拳术和功夫能够传承下去的,所以师傅教徒弟一般都不收钱。
“我们那时候练武得有熟人介绍才行,大家都是争破头想去学武,师傅也乐意传授,而且徒弟拜了师傅,那就是一家人了,虽然不收钱 ,但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师傅。”王聚胜说。
从一开始练拳,师傅就教导王聚胜,拳法里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要吃苦。练拳最基本的是要忍耐,要坚持。“师傅说,练拳有三关,第一关是站桩的基本功练习 ,第二关是结婚,第三关是就业,就是结婚工作之后也不能耽误练拳,不然就荒废了。”王聚胜回忆道。“那时候白天上班,只有白天大清早起来和晚上上完班后的时间用来练功。”
习武之人最看重的就是侠义 。王聚胜遇到不平之事时,无论自己还是他人,往往会站出来打抱不平 ,早年还曾为此得罪过单位领导,落得工资“三级没涨”。
门派传承“饿死不倒杆子”
和王聚胜一样 ,崂山派慈善门掌门陈世富骨子里也有一种对传统武林的敬畏。
2002年,而立之年的陈世富在外云游多年后回到了老家黄岛 ,到当地一所职业中专里当老师 ,并利用闲暇之余教徒弟练拳。
一开始,陈世富秉承传统的收徒习俗,“练武的人首先是为了行侠仗义 ,而不是出去闹事。”
“不是什么人想学就学的,收徒弟看缘分,还看武德,一看文身染头发的绝对不收。”陈世富说,“武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要是老想着打架斗勇,那其实是练不好功夫的,因为你理解不了功夫的真正内涵。”
陈世富说,自己心里还留有那种传统武侠师徒传承的烙印。
按照陈世富的自述,他与崂山派的结缘跟武侠小说里常见的“机缘巧合下碰到世外高人”的套路有着相似之处。
因为受电影《少林寺》的影响,出生在大场镇的陈世富从小就在村里跟着一个师傅学习少林棍法。1984年,12岁的陈世富因为饿肚子,独自离家混饭吃,从大场镇一直走到了崂山附近,遇到了崂山派慈善门第三代传人慈善老人 ,从此进入深山,改练道家内家拳。
“当时,我在路边练拳,师傅看到了,然后展示给我他的拳路,我怎么着也打不到他,感觉很神奇,所以就跟着他学了。”陈世富还记得,慈善老人很喜欢他,还经常给他买姜糖吃。
期间,陈世富曾辗转游离于各大门派,但因为被慈善老人指为门派继承人“顶门弟子”,千叮万嘱“饿死不倒杆子”,陈世富才“将门派的传承作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事业。”
质疑声中谋生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陈世富并没有对外宣传他的崂山派慈善门传人身份。只是在2012年12月,陈世富参加了一个由中国民间武术家联合会组织的大会,大会组织方将其称为“崂山派掌门人”,自此之后,“崂山派掌门人”的名号不胫而走。
不同于有传承的螳螂拳派,曾主编过《青岛武林百年》的青岛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周涛对崂山派提出了质疑,“应该说青岛没有崂山派,如果说崂山派武术,那应该起源于匡常修道长,这个是历史上存在的。”周涛告诉记者,“武林门派最讲究的是,有传承,有渊源。”
对于外界质疑的传承问题,陈世富专门委托一个弟子去查找相关资料,“崂山派秘传门派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因而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一直秘密传承。”
为了证明本门功夫的厉害,陈世富往往选择传统武林惯用的路子,请人直接“切磋”。在8月6日的天山武林大会论道现场,当听到现场观众起哄时,陈世富直接邀请两个观众上台比试,在对方擒拿陈世富时,陈世富用拳法的旋劲拿住对方手腕,却因为用力过猛差点将对方手腕弄伤。
民间对于传统武术一直不乏质疑声,特别是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武林大会》让观众更加怀疑,传统功夫是否真那么厉害?
“那个武林大会我看过,因为规则限制,练武的人和没练武的人上去比试没有区别。”陈世富告诉记者,比武规则中禁止使用擒拿、破骨等招数,更不能碰一些要害穴道,这恰恰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挥,“中国传统的武术讲究的是实战性和技巧性,讲究用最大的力量攻击对方最弱的地方,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化解对方的进攻。”
争掌门宝座不再靠“武斗”
有武林门派的地方,就会涉及到掌门人继承的问题。
虽然官方不再承认武林门派,但是民间关于掌门人继承的争论还是相当激烈,单单一个太极梅花螳螂拳,就有三个掌门。
2011年10月15日,青岛武术协会召开了“青岛市武术协会第二届螳螂拳学术研讨会”,最终认定螳螂拳分为四大拳派:太极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七星螳螂拳、鸳鸯螳螂拳。其中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传承人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太极梅花螳螂拳拳派的掌门人之争主要牵涉到孙德龙和张维福两人,从传承来看,两人确实是该拳派的传人 。孙德龙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三代掌门郝斌的徒弟加外甥 ,还是青岛郝斌太极梅花螳螂拳推广中心的法人 ;张维福则是郝斌的徒弟孙雪坡的徒弟,也就是郝斌的徒孙,同时也是青岛太极梅花螳螂拳武馆的法人 。张维福和孙德龙都曾称自己是第四代掌门。
后来,王聚胜也站出来认为,他才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掌门人 ,因为郝斌的遗嘱中明确指定他来继承这个拳派的掌门,“郝斌去世后,给我留了遗书,当时这个遗书是交给了市北区武术协会,由协会转交给我,但时任武术协会会长的孙雪坡将这个遗书压了23年,直到2007年我才知道。”王聚胜说,现在学生和师兄弟都认可他这个掌门。“师傅走时,东西都留给了我,包括剑棍等器具,还有拳谱。”
“王聚胜确实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传人之一,是武术界的前辈,至于掌门人他可以自己叫,武术协会对于这些旧习的态度是关起门来怎么叫都行,但是作为协会,我们不承认这个。”对青岛武林非常熟悉的周涛说,武术协会现在推崇的是设场地教学,只要大家认可你优秀,认可你的拳种,就可以教学,“但作为拳种,如果想要成为正式的传承人,必须要有法人资格 ,在民政局登记、在体育总局注册,这样我们才承认。”
但注册武馆所需要的场地、注册资金、教练资格证等条件,王聚胜一样都没有,最终在官方认定的太极梅花螳螂拳传承人中,孙德龙和张维福并列入选,没有王聚胜。
当然,这个认定、争议过程,已没有旧时门派之争中的过招、比武等“武斗”,显得“文明”了很多。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