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15日,
引黄济青工程在隆隆的炮声中拉开帷幕。三年七个月,近百万军民、上千支施工队伍夜以继日地干,引黄济青工程终于在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黄河水从打渔张引黄闸,流经253公里输水河道、跨越4个地市、10个县市,4座泵站、36座倒虹、81座涵闸、2座渡槽,送入棘洪滩水库,又经22公里暗渠送入白沙河新水厂,源源不断地送往市区,流进工厂,流进千家万户,从此结束了
青岛市缺水的困扰。
桃源河改道打响引黄济青第一炮 “兴建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需将桃源河改道。济南军区经中央军委批准,派遣5个旅团另加3个营近万名指战员,各种机械车辆110多部,分别从豫中平原、沂蒙山区、胶东半岛,千里跋涉、日夜兼程开赴胶州湾前沿阵地—— 桃源河。”原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引黄济青指挥部副指挥阎维功曾撰文回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工程建设的情景,“1986年4月15日,桃源河改道战斗开始了,打响了引黄济青工程建设的第一炮。”
桃源河改道工程全长7.73公里,宽50米,且都是涝洼地,施工条件差。据阎维功回忆,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在施工期间,共有170多名正在休假、探亲、住院的干部战士提前归队;有450多名准备结婚、休假和参加业余大学考试的同志主动推迟了婚期、假期,放弃了考试拿文凭的机会;有60多名同志收到亲人病危、病故和家中发生困难的电报之后,没有回家探亲,一直奋战在建设的第一线。
为了能为部队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青岛市和胶州、即墨、崂山的有关部门以及蓝村、李哥庄、棘洪滩3镇、15个村庄干部群众及时为部队筹借了工具,腾出了住房,安排了粮油副食品供应,这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激发了指战员的劳动热情,仅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开挖土石方102万立方米的任务。工程质量通过,竣工验收后,部队又承建了原来由地方上承担的部分开挖任务。桃源河改道工程完成后,山东省政府在青岛召开了庆功大会,表彰了25个连队,1000多名施工突击手。
全民动员支援工程 由于黄河水含沙量较高,引水之前必须沉沙。工程渠首沉沙池所在地滨州市博兴县的老百姓让出自家的耕地4平方公里用于沉沙和清淤,把泥沙留给了自己,把清澈的黄河水送给了青岛。引黄济青工程途经的4个地市、10个县市区也都十分缺水,沿线的人民群众眼看着自家地里的苗旱死,也不抽取引黄济青渠道里的水,为的就是保证让青岛市用上水。
青岛沿线各市区广大群众同样也为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据原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市引黄济青指挥部副指挥孙元奎回忆,当年崂山、胶州、即墨、平度和市区的17个乡镇136个村庄,为引黄济青工程顺利进行奉献土地3.8万亩,搬迁了5个村庄,拆除房屋6200余间(占地8.5万余平方米),移民3200余人。“为了让引黄济青工程顺利进行,他们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地方,献出了日日夜夜操劳过的土地。尽管如此,他们还在劳动报酬比较低的条件下,主动承担,出色地完成了部分工程建设任务。”孙元奎介绍,在青岛市区各行各业支援引黄济青工程的同时,还组织了义务劳动达100多万人次,先后参加了输水暗渠、市区管道沟槽开挖工程。他们中有工人、厂长、经理,有机关干部,街道居民、公安干警和驻青解放军指战员,还有学生和老师,他们为国家节省资金一千万元以上。
引黄济青工程在本市征用土地数量之大,安置任务之艰巨,是青岛市前所未有的,为了保证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和工程指挥部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了妥善安置移民和征占土地较多的群众生活,先后在蓝村、棘洪滩和李哥庄建起了五个移民新村,有3166人迁居新房,为4183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在一定时期内,由国家给7230余人补助供应部分粮、油、煤等生活必需品,对部分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给予定期或临时生活补贴。
背水决战确保通水 进入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总体上进展顺利,唯有棘洪滩水库筑填和护坡工程滞后,这已成为能否实现按期通水的关键。据原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引黄济青指挥部副指挥张曰明回忆,棘洪滩水库工程原由水电部五局一分局等承建,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直到1989年6月,还有500多米长的坝体尚未合龙。八个月的时间进料占总石料量的11.5%,大坝护坡仅完成总量的3.3% ,余下的工程按国家劳动定额标准和施工惯例,约需两年才能完成,而离1989年11月25日正式通水却只有半年时间。
经过调查,工程指挥部发现当前关键是大坝护坡工程,而影响工程进展的是初定的护坡石料价格较低,无法保证石料供应。得知这一情况后,时任副省长王乐泉经调查研究,当即拍板:石料价格在原预算的基础上,再增加200万元,专款专用;剩余的护坡量,由青岛市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以确保11月份通水。
总结之前水库筑坝工程迟迟不能合龙的种种原因,市指挥部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从市建安总公司、海军青岛基地、汽车运输公司、青岛钢铁总厂等十多个单位,调集了近百辆15吨以上大型自卸载汽车参加会战,仅7天时间会同五局一分局,使大坝填筑顺利合龙,为实施大坝护坡创造了条件。
历经千辛万苦,施工人员终于以超过原抢工计划一倍多的速度,将大坝护坡抢护到17.2米的高度,不仅于11月25日保证了按时通水、蓄水。水库的实际蓄水量更是达到了1.14亿立方米,比原计划蓄水6000万立方米多了近一倍。1989年12月9日,棘洪滩水库正式向市区送水。”
黄河水占市区供水六成以上 浑浊的黄河水究竟怎样变成了清澈的饮用水,黄河水又占了青岛市民用水的几成?黄河水主要供向青岛的哪些区域?针对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山东省
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及青岛水务集团的工作人员分别进行了解答。
记者从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了解到,考虑到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以及为了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都是每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从黄河引水,黄河水在渠首沉沙池沉沙后,再经四级泵站提水并流经253公里明渠注入棘洪滩水库。经过漫长的沉淀过程,此时的黄河水已经清澈见底,经水厂处理后完全能够达到生活饮用水的国家标准。
“现在黄河水占到青岛居民用水的六成到七成,主要供水区域为青岛市区。”青岛水务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存蓄在棘洪滩水库内的黄河水常年自流向市区供水,目前除了棘洪滩水库青岛主要的水源还有大沽河和崂山水库,所有水源都会汇集进入青岛市的供水管网进行统一处理再流入千家万户,并不存在一个水源地专供一个区域的情况,所以无论是在市内的哪个区,居民喝到的水都是一样的。
青岛人为啥还要喝长江水 从1990年的2700万立方米,到2012年的1.6亿立方米,二十多年来引黄济青工程源源不断为青岛输送着城市建设发展的“血液”。当昔日的水荒情景已经被人们慢慢淡忘时,一条“青岛人将喝上长江水”的新闻,又让人们对青岛的供水工程再次关注了起来。
记者从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了解到,截至2012年12月31日,引黄济青工程已向青岛市供水19.707亿立方米,现在棘洪滩水库的日供水量已经从24年前的30万立方米提高到60万立方米。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青岛市需水量正在逐年递增,不将大沽河、崂山水库等本地水源计算在内,仅棘洪滩水库已连续多年供水过亿立方米。2012年的1.6亿立方米已经创下历年最高,今年的供水量一定会超过去年,因为截至2013年8月底,已经达到了1.3亿立方米。
“长江水要来青岛,是因为黄河水被喝光了吗?”对于市民的这个疑问,调水局工作人员表示无需担心,因为将长江水引入岛城只是为了应对近年来黄河经常断流、水源短缺的情况,以更有力地保证城市供水,每年6月到8月的夏季汛期,不需要长江水补给,其他季节会喝到长江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将青岛市纳入供水范围,拟向青岛年供水1.46亿立方米,日可供水40万立方米,届时将与引黄济青工程一起构成胶东供水大动脉,从而实现长江水、黄河水与胶东本地水互为补充、调剂使用的格局。文/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本文资料图片由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提供)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