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湖街道巢湖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全科医生正在为居民量血压。
近日,
青岛市卫生局副局长魏仁敏参加“行风在线”时透露,相关部门正在考虑全市重新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
全科医师制度并在今年开始试行。9月15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全市各区都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一制度,市立医院、市中心医院、海慈医院三家大医院,将作为首批试点医院,计划专门设立全科医生科,为社区“生产”全科医生,届时,老百姓除了必须去大医院看病外,其余的小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
私人医生”的上门服务。
社区坐诊,上门服务 据了解,全科医生不是在大医院里工作,而是在居民的社区内,类似于私人医生。全科医生会长期跟踪居民的健康状况,跟踪涉及从儿童到老年人各个年龄段人群。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社区门诊坐诊和上门服务的方式,成为居民的“私人医生”。
“其实全市各区早就在根据实际情况做全科医生的系统了,现在我们局每个周都要开两次会 ,就全科医师制度的逐步推行提出建议,争取年内就把这个制度做出来并落实好。”市卫生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该制度第一步要迈出的就是计划从社区卫生中心选择一定数量的医生进行培训,拿到全科医生执照。“全科医师制度建立后,到时居民除了急症需要到大医院急救中心看病外,患其他的病都由全科医生负责,居民需要看病时找到全科医生,由全科医生和医院的专科医生对接,全科医生要给居民安排好时间段找哪一个专家,解决实际问题。
相当于“私人医生” 全科医师制度建立后,居民看病程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魏仁敏表示,目前居民排队到大医院看病非常耗时,全科医师制度建立后,全科医师要作为居民的健康利益代理者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让居民在就医感受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全科医师制度建立后,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以全科医生为主体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会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 ,病人首诊在基层,会产生三个变化:看病更方便,省去了到大医院排队等候的烦恼;看病也会更便宜 ,可以降低小病的医疗费用 ;资源配置更合理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可得到一定缓解。
市南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在江苏路街道、八大湖街道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创了“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新模式,以“3名全科医生+3名护士+1名公共卫生医师+1名社区义工”的组队模式,不仅要上门给居民查体,还会针对一些隐患做好防范,比如检查楼道里的感应灯是否好用 、厨房、卫生间等处地面是否平整防滑、室内采光是否充足等等 。
而其他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开设了“治未病”科室,市南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戴明说,全科医生可以尽可能地做到防“病”于未然,明年计划在市南区全区推广,为了配合这一团队,他们还专门聘请了市立医院中医科专家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参与社区坐诊、为社区居民转诊住院联系床位。
医院设全科医生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工作人员说,为了更好地配合岛城全科医生入社区工作,市卫生局前期召开了相关会议,打算在市立医院、海慈医院、市中心医院成立全科医生科,具体就是为了给社区医院培养并输送全科医生。记者了解到,这一科室是一个介于职能部门和临床部门之间的科室,这也应该是推进社区全科医师制度的一个辅助手段,让社区和医院衔接“无缝隙”。
除此之外,市中心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也已于近期动工。该基地将建成总面积4929.56平方米的模拟教学楼,设置内科、儿科等 13个模拟科室,为刚毕业的全科医师提供系统模拟实践场所。这个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成后,各大医学院的毕业生到医院就不再是直接跟着临床医师实习坐诊,而是先到这个基地内进行系统培训、模拟实践。各科室的主任、教授将作为主讲老师对其进行培训。中心医院一位工作人员说。记者了解到若是毕业生轮转于不同科室,该科室主任一次只能带一两名学生,而且由于人员流转分散,花费的精力也会很大,但实行全科医生培训之后就不一样了,一位科室专家最少一次性可对50个全科医师进行培训。
“5+3”模式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的职能就是把入户检查变为常态,之后尝试建立一个智能平台,预想将达到这样的水平——医生拿着设备走到这一户门口,就自动显示上次入户问诊时间、详细病情等信息 ,再有针对性地做检查、给出建议和治疗方案。同样,这次的问诊也会被记录在数据库中,为下一次看病做准备。”市卫生局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一个设想 ,真正实施起来还需大量的技术、资金做支持,政府其他部门也需要共同努力,总之是一个长期坚持方向。
另外,市卫生局专家说,为了解决社区全科医生待遇较低、工作量大的举措之一,还将建立以按签约居民数获得服务费为基础的新激励机制,完善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同时拓宽全科医生职业发展路径。据了解,全科医生培养将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 文/记者 郭玉华 图/本报记者 孟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